第43部分(1 / 2)

小說:袁世凱傳 作者:瞎說唄

次日,遺體入殮,頭帶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禮服,儼然如“大行皇帝”。北洋政府下半旗誌哀,禁止人民娛樂活動一天,文武百官持服停止宴會二十七天。28日出殯,靈柩由新華宮居仁堂移出,北洋文武官吏送葬執紼。在北洋軍的禮炮轟鳴聲中,送柩專車由前門火車站出發,次日抵達彰德,葬於洹上村東北的太平莊。'10'北洋軍閥們大搞這一套喪禮,無非是想繼袁氏之後,保持他們的反動統治。

袁世凱的敗亡,成為全國人民為之歡呼慶幸的大喜事。護國軍“三軍雀躍,萬眾歡騰”。'11'南方獨立各省城懸旗誌慶,充滿節日氣氛,與北洋政府舉行飾終典禮的痛悼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的名義總攬了北洋政府大權。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人自行宣告肇慶軍務院結束,急忙投到段祺瑞的門下,大地主大買辦階級擁袁派和反袁派合流,中國仍是北洋軍閥的黑暗天下。繼袁氏而起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以及張作霖等,都抄襲袁的老譜,實行沒有袁但和袁一樣的反動政治;並且為爭奪北洋政權,各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靠山,展開了長期的混戰。自袁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崩離析,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了。

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利用在護國戰爭中形成的西南滇、桂軍閥和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在廣州組成護法軍政府,繼續反對北洋軍閥。由於不依靠人民,而依靠軍閥反軍閥,孫中山始終陷於難有作為的困境之中。歷史證明: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軟弱的資產階級不可能引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要前進必須另覓新路。歷史期待著新的階級、新的政黨和新的革命道路。

經過袁世凱極其專橫的五年統治,中國人民有了血和淚的經驗教訓,思想進一步醒悟,深感封建專制勢力還相當強大,民主共和國的理想遠未實現;同時,也開始認識到袁世凱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整個歷史時代的社會制度的產物,不合理的經濟、政治制度才是造成社會種種災難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清除產生袁世凱這類人物的社會基礎和政治觀念。1916年9月,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著文指出:“袁氏之罪惡,非特個人之罪惡也。彼實代表吾國三種之舊社會:曰官僚,曰學究,曰方士……今袁氏去矣,而此三社會之流毒,果隨之以俱去乎?”'12'同年12月,急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在他主辦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袁世凱復活》一文,指出“袁世凱之廢共和復專制,乃惡果,非惡因,乃枝葉之罪惡,非根本之罪惡。若夫別尊卑、重階級、主張人治、反對民權之思想學說,實為製造專制帝王之根本惡因。吾國思想界不將此根本惡因剷除淨盡,則有因必有其果,無數廢共和復帝制之袁世凱當然接踵應運而生,毫不足怪。”

自然,陳獨秀、蔡元培等人對中國社會的認識仍然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觀點,他們所設想的救國方案,也仍然是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時代造成的侷限性。然而,這種認識較單純的“討袁”已深刻得多了。中國人民正是在這種覺悟的基礎之上,迎來了提倡民主和科學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向前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曙光照亮了中國漫漫黑夜,由於工人階級的登上政治舞臺,和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歷史終於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

主義革命的時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澤東領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曲折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北洋軍閥和繼承其衣缽的蔣介石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注 釋:

①《政府公報》,1916年3月23日。

②張一:《心太平室集》,卷8,頁37。

③《民國日報》,1916年5月9日。

④見1916年5、6月《民國日報》、《申報》。

⑤芮恩施(P。S。Reinsch):《一個在華美國外交官》(An American Diplomat in China),紐約1922年版,頁191。

⑥《朱爾典致巴特勒函》,1916年4月11日。轉引自陳志讓(Jerome Ch'en):《袁世凱》(Yuan Shik-K'ai),倫敦1961年版,頁229。

⑦同①,1916年4月22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