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後西遊記 作者:標點

個繡花針端然在內;又恐怕不真,取出來迎風一晃,依舊是—條金箍鐵棒。喜得個孫小聖滿心鬆快道:“祖大聖神通廣大如此,我佛如來又不知如何微妙?我倚著這條鐵棒便打到天宮,真取禍之道也。”又思量道:“祖大聖說,不修正果,終屬野仙;又說,他之前車,即我之後轍。莫非我之正果也要取經?”又想道:“與我戴這個金箍兒卻是為何?且取下來看看。”用手去除,就似生根一般,莫想得動!心下著驚道:“祖大聖說是我的魔頭,我想這箍兒定然是個寶貝,後來必有應驗,今日且由他。”自此之後,已上天下地,各處遊行,卻亂念不生,安心在洞府修養不題。

且說孫大聖同金星奏復玉帝敕旨,自回永安宮,遂將花果山又生石猴孫小聖、鐵捧復興之事,報與佛師唐三藏知道。唐三藏大驚道:“自我佛慈悲造了大乘妙法真經,命我歷萬水千山求取到中國,宣揚善果,以正空門。經今已是二百餘年,自應人天胥化,無聲無臭,不識不知。為何令此頑石不點頭而又生心?若使世愆不盡,未免歸罪於佛法無靈,豈不辜負昔年功行!”孫大聖道:“傳經固我佛之慈悲,墮落自眾生之孽障,世間種種不消,故天地心心相續。”唐三藏道:“迷人失路,蓋緣指點差池;白雪成冰,終是洪爐不旺。我與你莫貪極樂,須念沉淪,且上長安一探真經度世的訊息何如?”孫悟空道:“足見佛師慈悲,但不知怎樣去好?”唐三藏道:“當年觀世音菩薩臨長安尋求取經人時,皆變作疥癩僧人;我與你要去也須如法。”孫悟空道:“佛師所見不差,須往一探。”二人遂駕雲直至南瞻部洲大唐國界,將雲頭按落一看,卻是鳳翔地方。二人搖身一變,變作兩個疥癩僧人,仍作師徒稱呼:唐三藏假稱大壯師父,孫悟空喚做吾心侍者。二人變化停當,遂撞入城內各處觀看。原來唐朝自貞觀年間求取大藏真經回來之後,人情便崇信佛法,處處創立寺宇,家家誦唸經文,皆謂舍財可以獲福,佈施得能增壽。遂將先王治世的君臣父子、仁義禮樂,都看得冷冷淡淡,不甚親切。此時,乃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那唐憲宗剛明果斷,先用高崇文擒了蜀中劉闢,後又用裴度、李愬削平淮蔡,擒了吳元濟,威令復振,也算做唐朝一代英主。只是聽信奸佞,既好神仙,又崇佛教。崇佛教,又不識那清淨無為、善世度民之妙理,卻只以禍福果報聚斂施財,莊嚴外相,聳惑愚民。使舉世之人希圖來世,妄想他生,不貪即嗔,卻將眼前力田行孝的正道都看得輕了。所以有識大臣、維風君子往往指斥佛法為異端,髡緇為邪道。這也有以自取,不要怪他。正是:

源水常清淨,流來漸漸渾,

貪多心久佞,想妄性成昏。

開罪在梁武,歸愆到世尊。

自從來白馬,滿地是非門。

卻說唐三藏與孫悟空,進了鳳翔門各處觀看,果然是中華大國,人物繁華,貨財茂盛,市井中十分鬧熱,到處皆有庵觀。訪知法門寺是個大叢林,二人遂一徑尋來。到了寺前一看,只見山門上橫著“敕建法門禪寺”六個金字,真個魁梧。只見:

山門雄壯,兩行松檜列龍虯;大殿巍峨,千尺奐輪張日月。仙壇法座,儼然白玉為臺;丹陛雲墀,疑是黃金布地。鐘鼓樓高,殿角動春雷之響;浮屠塔峻,天際飄仙梵之音。佛案前祈求夾雜,男女之簪履相加;講堂中議論紛紜,賢愚之耳目共接。士夫之車馬喧闐,雖不清幽;僧眾之袈裟鮮麗,果然富貴。

唐三藏與孫悟空走進山門,將到大殿,早有知客看見他二人疥癩行藏,忙迎住問道:“你二人何來?”孫悟空答道:“我師徒行腳到此。”知客道:“想是要投齋了。”唐三藏道:“齋倒不消。”知客道:“你既不投齋,到此何干?”唐三藏道:“一路行來,因見寶剎叢林茂盛,法侶眾多,不知有甚高僧在此主教?得能如此興旺,故特來訪問。”知客道:“你雖遠方僧人,倒也有些見識。果然我這大寺裡大法師,原有大來歷,與眾不同。”唐三藏道:“佛法平等,有甚大來歷與眾不同?”知客道:“我說與你知道,你才信我。我這大唐開國的太宗皇帝,曾死去還魂,因見冥司善惡報應,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幽魂,十分信心。感得觀世音菩薩親臨法壇,指點道:‘這小乘教法,超度不得幽魂。我佛如來有大乘妙法真經三藏,如有德行高僧求取回來,方可度得亡者昇天。’太宗皇帝大喜,因命高僧陳玄奘法師歷萬水千山,去了十四年,果然求得三藏真經回來,流傳中國,所以佛法日盛一日。”唐三藏聽了,與孫悟空微笑道:“這唐玄奘法師後來怎麼了?”知客道:“這陳玄奘法師因功行洪深,證了佛果,後來就坐化在我這法門寺,遺下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