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閨女替你進宮走一遭,問問娘娘的意思,說不定娘娘想給皇長子找個舅父大人呢!”
“這個,不太可能吧,娘娘怎麼會讓李勤這種武夫,給皇長子當舅父呢!”何進感覺挺不可思義的。
何進夫人卻道:“你又不是娘娘,你怎知道她不願意呢?讓咱們閨女替你問問吧!”
何進思來想去,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了,只好派自己的女兒進宮,把事情去向何皇后說明,問何皇后是什麼意思。
白天派去的,晚上何家小姐就回來了,帶回來了訊息,讓何進大吃一驚,何皇后竟然同意了,決定認李勤這個兄弟,讓李勤給皇長子當舅父大人,並且還說服了皇帝,讓袁紹去給李勤宣旨,袁紹這個欽差算是當上了。
原來,宮裡的人和宮外的人看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何進在宮外,和大臣們都對李勤的看法不好,所以並不認為李勤有多了不起,要想貶低一個人,首先就得真把這個人看得很低,要不然怎麼貶低?所以何進認為李勤給皇長子當舅父,實在是讓他們何家很掉價的一件事。
可宮裡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了,宮裡的嬪妃都是看皇帝劉宏的臉色過日子的,劉宏有多看重李勤,宮裡的人都知道,劉宏幾乎就要認為李勤是天下第一武將了,還把他當成是上天賜給自己的良將,是保衛他皇座坐得穩的有功之臣。皇帝都這麼認為了,這麼看重李勤了,那宮裡的嬪妃自然也認為李勤很了不起!
所以何皇后一聽要和李勤拉裙帶關係,馬上就同意了,願意認李勤這個兄弟,還認為以後皇長子繼位,京裡有何進這個親舅父做為倚靠,而京外有李勤這個假舅父做外援,皇位必可坐得穩。
何進聽了閨女的話,對夫人道:“真是難以想象,皇后竟然同意了,她就不怕掉價,認李勤這種人當兄弟,有什麼好的,有辱咱們皇親國戚的身份啊!”
何夫人卻道:“聽我的話,準沒錯,我讓你問問娘娘的意思,怎麼樣,這算是問對了吧你不能光自己想,得知道娘娘怎麼想啊不管你願不願意,娘娘的話總歸是要聽的,咱們何家可就指望著她呢!”
何進無可奈何,只好答應,找人去修改何氏族譜了,把李勤母親何氏加了進去。他自己安慰自己,李勤好歹也是李廣的後人,和自己家攀上關係,也不算辱沒了何家的門庭。叫人按著袁紹出的主意,準備了不少的禮物,用來拉攏李勤。
袁紹得知何進為他求來了欽差一職,心裡也挺高興,此時他還不是以後的大軍閥,正值壯年,很想幹一番事業,而現在天下最有名的武將,便算是李勤了,比他年紀小不說,已然當上了護羌校尉,執掌一州兵權,大漢武官除了司隸校尉之外,能蓋過李勤的沒有幾個,就算是袁紹這種出身四世三公的人物,也得給李勤幾分面子,他很想看看李勤,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李郎最仗義這句話,到底是虛聞,還是事實!
朝廷裡辦事,向來拖拉,今天能辦的事,肯定不會今天辦,非得拖到明天不可,能拖到明天的,那麼就非得拖到後天不可,拖拉是常態,雷厲風行才是非常態,尤其是在袁紹當了欽差,而十常侍拼命拖後腿的情況下,事情更是拖得不象話,再加上又得了幷州的告急文書,關於派李勤去越境鎮壓的事,又耽誤了一段時間,這才敲定。
等到袁紹終於可以上路時,竟然已經到了第二年開春時節,路上如走得慢,估計到達涼州時,地裡都能長出草來了!
京裡辦事拖拉,袁紹無可奈何,可一旦出京,他立即加快速度,督促車隊日夜兼程,趕往涼州,去扶角堡。
扶角堡。
朝廷升李勤當護羌校尉的訊息早就傳了過來,涼州官場上上下下,都知道李勤就是護羌校尉了,也如此的看待他,可是正式任命的聖旨卻還沒有送到,所以李勤沒法去隴縣就職,只能還在扶角堡待著,但再次擴軍他卻可以做了,而且也沒有人會找他的茬兒。
就算有人找茬兒也沒關係,自認是扶角保護神的張芹,可以擺平一切反對勢力,誰敢找李勤的茬兒,他張大神就會去找誰的茬兒,絕對不帶拖拉的,肯定雷厲風行。
這一次,李勤決定把軍隊擴充到一萬人,事實上做為護羌校尉不是非得有直轄軍隊的,出征作戰時,護羌校尉往往徵招各郡士兵,組成護羌軍對叛羌進行鎮壓,不過由於歷任護羌校尉對羌部的鎮壓太過殘忍,血腥屠殺之下,不但沒有緩解羌人的叛亂,反而加巨,叛亂連年不絕。
戰事一多,出兵的次數自然增多,每次都集結各郡兵馬是不行的,把各郡兵馬招集了來,剛打完一仗,沒等解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