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那麼這個聚集的地點在哪裡,對他們怎麼進行殲滅,咱們就得好好計劃,他們怕風聲走漏,咱們同樣也怕!”
文官武將一起點頭,能坐在這裡的人當然都是不可能背叛的,扶角軍在保密方面,要比同時代所有的軍隊都做得好。
把大方針定下來,李勤和他們又一起商量起細節來,把方方面面,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都說遍了,這才散會!
不出幾日光景,小皇帝的第二道禪讓詔書又到了,三請三讓嘛,這是規矩。李勤依照禮法,再次推辭。而這時候,先回洛陽的斥候們,已然把訊息傳了回來,參予暗殺的人已經查了個七七八八,絕大多數都是些無名小輩,真正有份量的沒有幾個,這也和現在洛陽空虛有關。
最讓李勤欣慰的是,名單上沒有新當上官的官員名字,這說明他的考試製度發揮出了功效,他選拔的官自然是忠於他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張讓怕訊息走漏,沒有讓新官員參予其中,這是兩種可能,但對李勤都是有利的。
又過了幾日,第三道詔書便到了,李勤仍舊推辭,算是把推辭三次的表面功夫做足,當然如果有第四次,那麼就不會再推辭了!
在第四道詔書發來之前,斥候們終於把參予暗殺的官員名單查齊了,而且把這些人聚集的地方也探查清楚了。
讓李勤感到又好氣又好笑的是,張讓等十常侍真是不如王允和呂布了,按道理來講,聚集的地方,應該離禪讓臺越近越好,以便應對各種意外,可是這幫宦官卻害怕失敗,怕李勤一怒之下殺了他們,所以竟把聚集的地點放在了城外,禪讓臺建在城東,而他們聚集的地點,做最後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