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家大老爺如今那是真的明白他爹當初的憂慮了,可為何他才明白,他老爹就失陷了呢。
華二老爺也懵了,老爹瘋了,同以往的風格不相合呀。
對著老大責怪的,埋怨,幽怨的眼神,擺擺手,不管我的事情,我真的一句都沒說過什麼,苦於在朝堂之上,沒法同老大辯解。
老臣:“聖人,這實在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呀。有違聖人之道,讓那些節烈女子又何以自處。”
這個是個問題。老尚書如今是不用在上朝的,所以好感度老尚書在聖人面前刷了,可跟重臣掰扯這個事情,卻要老丞相來做。
老丞相那個心呀,涼的不要不要的。這麼多年兩人相交,相殺過來,就這次輸的最慘,光為老夥計做嫁衣了。
杜老丞相站出來:“老尚書倡議寡婦在嫁,那是為了我大梁的人口長期發展,試問若是鄉間民眾如同諸位大臣一樣追崇節烈,貞操,我大梁的人口又從何而來。何況老尚書又沒有阻止那些非得要節烈的女子,改其志向。人各有志嘛,只不過是提議對那些要再嫁的女子,給予獎勵而已。”
又有人站出來了:“獎勵又從何而出,朝堂為何要獎勵這些,生育子女的女子,可不都是寡婦。”好吧這就是為了挑事而專門挑事的。
老尚書站在朝堂上為了身後的聖人,還有大梁舌戰群儒,惹惱了一眾的名流大儒。忍不住嘆氣,聖人的看重,都讓老夥計得了,剩下他老人家費力不討好,還得罪人,真是沒法在好好當丞相了。
只希望聖人記得他老人家這份心思,他日能夠看在他們君臣同心,不計得失的份上,對他能有老夥計一半的優容就不妄他今日之功。(未完待續。)
第六百零六章 百家之爭(求月票)
試問一個講究禮儀,給節婦頒發過貞潔牌坊的朝堂,又怎麼會倡議寡婦在嫁呢。讓那些被表彰過節烈的女子又要如何自處呢。
可以說聖人能夠讓老尚書的奏本,在朝堂上曝光,被眾臣所聞,那就相當於再把皇家,把國法,把一直推崇的禮教,放到了風口浪尖上,接受世人的輿論攻擊,和各種詆譭。
可就像老尚書摺子上寫的,人口乃是國之根本,那是大梁發展的基石。沒有人口,國家拿什麼昌盛。國家拿什麼發展。
這可不是人口爆發的年代,這是一個地廣人稀,各種天災**,兵禍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年代。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的時代呀。人在這種大環境下,那是相當的脆弱的。
老尚書能夠挺身而出,不畏艱難,敢於面對這些清流大儒的指責,敢於把華府放在挑戰禮教的前沿上,那就是已經把個人榮辱放下了,把家族的得失放在大梁的後面。
作為一個君王,聖人為了他大梁有這樣不計榮辱的臣子而驕傲。
掰扯開了說,大梁那是皇家的大梁,臣子如此嘔心瀝血為的也是他這個聖人,怎麼不讓這位九五之尊感動呢。
老尚書用實際行動,感動了這位同樣要作為的聖人。
這件事情被拿到朝堂上來說,那些大臣那些有名望的大儒心裡也是明白,聖人對此也是很倡議的,不然這種事情怎麼會有機會被如此的大力宣傳呢。
可就此事不聞不問,實在有失文人的風骨。於聖人教導背道而馳。
文人有文人的立場,要知道他們拜師的時候,不管是哪朝哪代,聖人像都要拜的。也就是說君王可以換,可這個文人的精神領袖一直沒變過。相當於一種信仰。
可這篇奏摺分析的的確讓人沒有反駁之力。
為了大梁的千秋萬代,為了中原能夠長盛不衰,人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杜老丞相一人承擔了來自朝堂上所有的阻力。
老友一篇奏摺,在聖人這裡刷足了存在感,刷足了好感。可憐他老人家受苦受累不說,還要被大儒們各種批判,當真是苦也。
接下來的幾日朝堂都是震盪的,好幾日的早朝都像菜市場一樣,亂哄哄的,還有趴在朝堂上哭訴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不知道的以為這些大臣府上有了白事呢。
對此聖人也一籌莫展,多少人家府上的老封君,都因為節烈被皇家推崇過呀。可如今這項提議出來,真的是自打嘴巴。
別說那些朝臣哭,就是人家要個說法,你也得給呀。聖人捂著腦袋發愁。
用老尚書的話來說,既然看到了制度的弊端,就不能為了困難而裹足不前,剷除弊端,那就是在我大梁的基礎建設上添磚加瓦。讓我大梁發展的更加穩健和諧。我們要迎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