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相迎,步隨語出:“說曹操,曹操到,兩心相通啊!”
陳慥高舉酒罈朗聲應和:“岐亭野叟,專為落魄壽星送壽酒而來。季璋,明天是子瞻四十八歲華誕,女主人何以待客?”
王閏之急忙斂衽為禮笑著回答:“子瞻近日發跡,已備‘三白’宴會以待季常。”
“何謂‘三白’?”
“白飯一碗,蘿蔔一碟,白湯一盞。”
陳慥大笑:“好一個儉樸持家的農家婦啊!”
蘇軾喜狂,挽陳慥走進“雪堂”。
陳慥自熙寧二年(1069年)三月與蘇軾握別於汴京西同蘇府之後,便輾轉於大江南北,不再北返,隱適於黃州岐亭山。林泉野鶴,清風明月,以莊子夢蝶之趣,洗心中壯志難酬之塊壘,十年之間,斷絕了與所有朋友的音訊交往、詩酒唱和,消失於朝政紛爭之外,成了名不聞世的“隱者”。元豐三年(1080年)一月下旬的一天,蘇軾在貶移黃州的途中,與陳慥相遇於岐亭山下。當時的陳慥,白馬青蓋,行跡疏狂,踏雪尋梅,放歌自娛,且佯作癲狂、隱姓埋名,自稱方山子,使蘇軾面對而不敢相認。後挽蘇軾至林泉草廬,“呼酒意頗急,撫掌動鄰里,繞村捉鵝鴨”,酒飲五日,訴十年離別之情,談仙鶴麋鹿之趣,不勝欣喜;不勝愴楚。蘇軾感慨萬端,因貶令在身,不可久留,吟著“枯松強鑽膏,槁竹欲瀝汁。兩窮相值遇,相哀莫相溼”的詩句而別。之後兩年間,蘇軾兩次會岐亭訪問陳慥,陳慥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