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也許受韋伯職業研究生涯的啟發,德魯克意識到組織理論和企業管理是關鍵環節,而自己對企業的事情知之甚少,更缺乏質感,不知道企業作為一個組織究竟是如何執行的。這關係到他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能否落到實處,能否用於指導未來的社會實踐。於是,德魯克開始尋找機會,進入一個大企業,從企業的內部去研究組織過程。當年一些關心德魯克的人,為他進入企業深表遺憾或不解。由於《工業人的未來》的原因,也許是天意,1943年底,德魯克接到了通用汽車公司的邀請,希望他來幫助企業進行專題研究,弄清楚戰後的企業應該如何管理員工。他們相信德魯克有這樣的思維高度,能夠提出合乎未來工業社會客觀要求的建議方案。1946年,德魯克基於通用汽車公司為期18個月的調研,發表了《公司的概念》。該書標誌著德魯克在“組織理論”上確立了自己的歷史地位,最重要的是德魯克打通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構建了“企業(組織)、管理、工業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絡。

我對彼得·德魯克的理解(4)

讓德魯克深感不安的是,《公司的概念》激怒了斯隆。時任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的斯隆,是一個清教徒式的人物,視公司為生命,希望德魯克忠實記錄所見所聞。而德魯克卻帶著自己“對未來社會”的期待,按照自己既定的思維或假設,對通用汽車公司的組織過程進行主觀剖析;而且書中大量的篇幅是在闡述自己有關整合工業社會的思想,無異於借題發揮,寫了一本不像通用汽車公司的著作。斯隆決定要拿出證據,告訴世人一個真實的通用汽車公司,闡明自己對公司的見解,這就是《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的由來。斯隆幾乎凝聚了職業生涯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寫成此書,於1960年出版,一舉名垂青史,據說日本人從中學會了管理一個大企業。結局不錯,令人欣慰。

先前德魯克在《工業人的未來》中已經明確:企業是什麼,工業人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整合社會的核心觀念和基本原則。《公司的概念》的任務是要賦予企業以具體的內涵,告訴企業應該如何按照社會的要求組織起來,承擔起社會的責任,這也許是德魯克與斯隆衝突的根本原因。斯隆始終想不清楚企業的社會責任從何而來,在斯隆的思維邏輯中,責任與權力應該是對等的,企業的責任是如何把各種生產經營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企業並不對社會擁有權力,也談不上社會責任。

在德魯克思想體系中,“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聯絡著“社會、企業和個人”三者的相互關係。在德魯克的思維邏輯中,離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整個社會將無法正常執行。德魯克確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必要的,因此與斯隆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除非他能說服斯隆。問題在於斯隆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人,是一個能為原則獻身的人。事情只能這樣,等待歷史的裁決;大約十年後,歷史選擇了德魯克。他的思想比斯隆具有高度和貼近現實,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和前瞻性。所以有人稱德魯克為烏托邦,把《公司的概念》比做柏拉圖的《理想國》。

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很自然的事情。任何社會的執行,都是建立在基本單元基礎上的,各個基本單元承擔著社會執行的各項職能。即便是處在自然經濟狀態的家庭社會,也必須賦予自然家庭、家族進而社會團體以獨立的身份或地位,賦予社會基本單位以完整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生活、倫理、教育、政治、宗教,甚至軍事等方面責任,確保社會中的每個人能夠依託企業或組織機構,謀求個人的發展,並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工業社會要想正常執行,企業以及其他各類組織機構,就要像以往社會的家庭一樣,發揮穩定社會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這就是德魯克所說的“一個組織機構的社會功能”,有人把社會功能譯做“社會機能”。

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企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不是單純的經濟單位;企業是員工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組織,不是僱主藉以掙錢的機器。企業的目的不是利潤,企業的目的存在於外部,存在於社會責任之中;利潤是企業能否有效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結果,利潤只是檢驗企業有無效能,有無存在價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個衡量指標。這是“經濟自由與社會公平”,進而“經濟與社會”的內在聯絡。

我對彼得·德魯克的理解(5)

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如當年的通用汽車公司那樣,單純追逐經濟利益或利潤,忽視了人的社會存在,忽視了人作為社會一員的尊嚴,結果導致“工作中的人”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