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2 / 4)

理者是天生的,並試圖從管理者的素質角度出發,尋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於常人的個人和特質。德魯克先生從自己的研究和諮詢經歷出發,認為沒有一個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們之所以有效只是由於在實踐中學會了一些有效的管理習慣。德魯克認為:“組織中的管理者通常會遇到四種情況,而他自己基本無法控制。每種情況都會向他施加壓力,將工作推向無效,使機構運作不靈:(1)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於別人,而不屬於自己;(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開展工作;(3)只有當別人使用管理者的貢獻時,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4)管理者身處組織之內,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還必須努力認識組織以外的情況。”為應對這些情況,德魯克認為:“作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的習慣:(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產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視對外界的貢獻;(3)把工作建立在優勢上——他們自己的優勢;善於利用自己的長處,上級、同事和下級的長處;(4)精力集中於少數主要領域;(5)善於做出有效的決策。”如今,德魯克對管理者在工作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的描述和相關建議,已成為經典,被到處引用。

德魯克先生自稱為“旁觀者”。他從社會、歷史的高度,分析組織及組織管理的變遷。這一獨特的視角使其避免了一葉蔽目的狹隘,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準確把握和預測組織發展和管理的變化。德魯克先生的淵博知識、深刻思想不僅影響了學術界,也影響了企業界,可以說沒有一個著名學者和成功的商界領袖不從他那裡汲取養分。這是其他任何一個管理學家都難以企及的。

作為聆聽德魯克先生教誨的學生,我回國以後一直致力於傳播德魯克先生的學術思想。幾年前,我為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出版《現代管理宗師德魯克文選》一書牽線搭橋,並即興作序《德魯克管理學說引進中國》。今天,德魯克的著作在國內多次再版,我感到異常欣慰。但願機械工業出版社這次系統地引進德魯克著作,能夠讓國內更多讀者欣賞到大師的真知灼見。

序言(5)

趙曙明博士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推薦序四The Effective Executive《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英文版首版於1966年,那年,彼得·德魯克57歲。這本書共有8章,貫穿著一個完整的邏輯,即組織的命運繫於成果,組織成果源於外部的機會,源於組織的有效決策;源於人的長處的發現與發揮,源於組織對人“自我發展”的激勵;最終這一切源於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的有效性作為一種習慣是可以學會的。沿著這個邏輯,我們才能明白,管理者自己工作的有效性,如何決定著一個現代組織的命運。

管理哲學的改變

在知識分子或專業人士雲集的企業中,“管理的有效性”是一個挑戰,我們還沒有學會。“管理有效性”的關鍵,不在於有效地“管理別人”,而在於有效地“管理自己”;不在於“如何管理他人”,而在於“如何管理自己”。

如果企影象對待“體力工作者”一樣去管理別人,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對待知識工作者,我們的管理哲學必須改變,管理者必須學會使自己的工作有效。透過自己有效的管理工作,使整個企業有效,使知識轉化為成果。

管理者是企業的關鍵因素,是企業內生力量的源泉。管理者透過自己的工作,使其他人、其他職務、其他部門,乃至整個企業,產生積極的成果。因此,德魯克把那些“透過他人對企業的最終成果產生影響的人”,視同為“管理者”這包括各級經理人員和各類專業人員。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組織命運的是這些管理者,他們思考或運用的知識,用於組織或個人的行動和決策,這些行動和決策會影響組織執行的有效性,最終影響到組織的成果。

管理者的價值不在於任勞任怨、埋頭苦幹、服從領導或聽命於上司,也不在於提供各種精專的知識、工具、觀念和術語,更不在於職稱、頭銜或地位,而在於依靠自身的知識、才幹和貢獻意識,促進組織產生成果。

管理者的工作,本質上是“思考”或腦力活動,是無形的活動。“思考”的結果是知識、創意、資訊、見解或智慧,而不是價值或財富。“思考”可能會變成一件很無效的事情,一旦思考無效,就等於沒有成就,思考本身也不會持續。而且,別人或管理當局無法對此“思考過程”進行干預或管理,必須依賴這些管理者的自我引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