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宣佈,由於大國在日內瓦不肯給德國以“和平待遇”,德國立即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同時,他宣佈解散國會重新舉行大選,並將他退出裁軍會議的決定付諸全國公民投票解決。
他還命令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向軍隊發出秘密指示:如果國際聯盟採取制裁行動,軍隊要進行武裝抵抗。
1933年11月12日,德國國會議員選舉和全國公民投票同時舉行。
11月12日是德國“國恥日”(1918年停戰紀念日)的後一天。
希特勒在爭取選票和贊成票時說:“我們一定要使這一天在我國曆史上成為得救的一天——歷史將這樣記載:在11月11日,德國人民正式喪失它的榮譽,而在15年後的11月12日,德國人民又恢復了它的榮譽。”
投票前夕,興登堡總統也發表廣播講話,表示支援希特勒。
11月12日投票結果是:合格選民有96%參加了投票,其中有95%贊成德國退出裁軍談判,92%贊成前國會提出的幾乎是清一色納粹黨籍的國會新議員候選人。
希特勒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在公民投票和選舉後的第三天,希特勒邀見波蘭新任駐德國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
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說,德、波雙方同意“用直接談判的手段來解決兩國共同有關的問題,並且為了鞏固歐洲和平,在相互關係中放棄使用武力”。
1934年1月26日,德國又與波蘭簽訂了為期15年的互不侵犯條約。
希特勒本來想以與波蘭簽訂和約來樹立他“熱愛和平”和“實行睦鄰政策”的形象,但他支援的納粹黨徒暗殺奧地利總理陶爾斐斯的行動卻險些使他栽了跟頭。
1934年7月25日,納粹黨衛隊第89旗的154名隊員身著奧地利陸軍服闖入奧地利聯邦總理府,開槍擊中陶爾斐斯的喉部。
別的納粹分子佔領了廣播電臺,廣播了陶爾斐斯已辭職的訊息。
陶爾斐斯因傷致死,庫特·馮·舒士尼格率領政府軍很快控制了局勢。
奧地利的保護國義大利也迅速做出反應,緊急調4個師進駐勃倫納山口。
希特勒對此事件開始喜形於色,不久便感到擔心。
他縮回去了,把準備歡呼陶爾斐斯下臺的廣播稿,改成對“殘忍的暗殺”表示“遺憾”的宣告,並宣稱這是奧地利的內政。
他還召回了德國駐奧地利公使,並將副總理巴本派往奧地利充任公使,以完成“恢復正常和友好關係”的使命。
希特勒當時還不敢過於暴露他的擴張野心,因為他的“重整軍備”計劃剛起步不久,同時他面臨著和平收復薩爾的問題。
為了收復薩爾地區,希特勒上臺後即指定專人負責籠絡薩爾地區各派別,結成統一戰線,並廣泛持久地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5年1月13日,薩爾地區就歸屬問題舉行公民投票,結果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多數同意薩爾迴歸德國。
希特勒借此機會公開宣稱,德國再沒有對法國的領土要求了,意思是說,德國已放棄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領土要求。
英、法見希特勒的舉措不似好戰的樣子,遂於1935年2月初聯合向德國提出了包括軍備平等和訂立東方洛迦諾公約的全面解決辦法的建議。
2月14日,希特勒做了含糊其詞的答覆。
希特勒對這個建議中的“軍備平等”原則是歡迎的,因為這可以使德國能夠無拘束地公開重新武裝;對簽訂東方洛迦諾公約則是反對的,因為搞中、東歐集體安全會捆住他侵略擴張的手腳。
他希望與別國簽訂雙邊條約,因為這種雙邊條約即使撕毀了,牽扯的主要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不會有多大影響。
希特勒知道,英國是主張給予德國軍備平等的,而法國則是極力主張簽訂東方洛迦諾公約的。
因為法國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分別訂有互助協定,所以對歐洲東部安全是比較關注的。
“怎麼分化英國和法國呢?”希特勒想。
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隨即建議分別與英、法舉行會談,並邀請英國外交大臣約翰·西蒙爵士到德國來舉行初步會談。
約翰·西蒙欣然表示同意。
10。奪權(6)
雙方商定會談於3月6日在柏林舉行。
英、德準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