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之類的社交網站,並且已利用影片形式在該校官網上做了廣告宣傳。該課程班負責人喬恩?赫克曼(Jon Hickman)對此聲稱:“它非常具有關聯性和學術性,雖然是一門新課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SNS社交媒體對於市場和傳播領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類工作所需的一門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個產業。”

儘管SNS的成長速度驚人,但卻不能阻止網際網路專家史蒂夫?哈蒙�(Steve Harmon)這樣認為:SNS社會化網路不過是剛從“受精卵階段”發展至“嬰兒階段”罷了。是的,嬰兒,不過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變”�比喻中的“嬰兒”——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一個最初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SNS的一切才剛剛開始,而我們正站在網際網路更為精彩的未來的入口之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2節 六度之內,玩轉世界(1)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絡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恩格斯《*恩格斯選集》第3卷

社會化網路的前世今生

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大鬧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樣大鬧了網際網路的天空,那麼SNS也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SNS從哪裡來呢?

通常人們說起SNS,會言必稱“六度”,奉為圭皋。不過這裡的“六度”並非佛經裡的“六度”�,這裡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們一般認為它來自於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連鎖信實驗。

�印度大乘佛教認為人應當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方法來爭取涅槃解脫,稱之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透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隔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從事了大量研究,因對從眾行為的研究和對心理學的創造性貢獻而獲得了許多榮譽。

�促成網際網路科技的先鋒人物,被譽為“網際網路之父”。不過世事難料,那時米爾格倫肯定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次著名實驗會與若干年後的SNS產生關係。1964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才釋出Basic語言的第一個版本; 1966年,英格蘭國家物理實驗室的電腦科學部主任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ies)�在這一年向研究人員們展示了資訊分組交換技術,該技術奠定了網際網路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1989年3月,伯納斯?李發明的超級連結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誕生。

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爾格倫精心準備了160封信傳送給居住在堪薩斯州的衛奇塔和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寫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以此類推如法炮製。

結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爾格倫發現儘管有的信需要經過12箇中間人到達那位股票經紀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卻只需要經過5�5箇中間人便可到達目標人物,經過四捨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現象橫空出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最多透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其噱頭就是,如果你想認識奧巴馬、李嘉誠或者孫正義,最多隻要透過6個人就可以實現了。

根據“150定律”�,我們可以維持的穩定的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約為150。我們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透過6個人的人際關係網路人數便是150的6次方,即11 390 625 000 000。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人數之和,因此透過6個人可以與世界上任意一個人建立聯絡也就不難理解了。

�150定律(Rule Of 150)由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網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