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集團的覆滅,和太皇太后的英明領導,康熙小皇帝的大智大勇,滿漢年輕官員們的忠心輔佐、獻計獻策是分不開的,為了表彰這些年輕人,也為了給孫兒構建一個完美高效的官員體系,太皇太后將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放到了高位上鍛鍊,姜戌就是在這時候以二十五歲的年紀出任的禮部侍郎,這批年輕人的上位,給北京滿清政權帶來了清新的氣息,先進的漢族文化被吸收利用,滿人的優秀傳統也加以儲存,漢族的文化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文學經濟科學種種文明程度都是無法用簡陋的通古斯語言能學習得來的,所以滿清統治者乾脆放棄了滿語,學起了漢語,滿清入主北京十年以來,大部分滿族人都學會了漢語,這種以關外口音融合了北京附近方言的語言就形成了滿清統治下的官話,和南京的江淮官話遙相唿應。
在這群精英的輔佐下,小康熙從諫如流,減輕了對漢族人民的壓迫,除了還要強制剃髮易服之外,儘量做些能消除民族矛盾的事情,比如允許滿漢通婚,啟用更多的漢族官員,表彰諸如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漢族英雄,以顯示滿清統治者的寬宏大度和善解民心。
作為禮部侍郎的姜戌,在這個時機推出了自己多年以來的研究成果,他宣稱,滿漢絕非敵人,而是休慼與共的兄弟民族,中原農耕文化的漢族人是溫順的綿羊,是弟弟,遊牧文化的北方西方所謂的韃子是強健彪悍的狼,是哥哥,兄弟之間經常發生點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正是這種哥哥欺負弟弟的行為,鍛鍊了軟弱的漢民族,致使漢文化不至於消亡,這絕對不是侵略,而是輸血,一次又一次的輸血,從秦漢到五胡亂華,再到蒙古人的鐵蹄踏遍全國,再到今天滿清入主中原,都是給漢族人輸血呢,正是有了這些彪悍民族的輸血,華夏文明才得以延續,疆土才得以擴大,要是沒有哥哥們的幫助,漢人早就退化成低等民族了,哪還會有這麼多的發明創造,文學巨著。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遊牧民族的狼文化。
謊言的可怕,往往在於他聽起來像真的,在滿清禮部的大力鼓吹下,這種狼和羊的說法居然被很多北方讀書人所接受,他們天真的以為如果自己也學到了狼性,就會和統治者平起平坐了,姜戌的著作甚至流傳到了南明,在士子中廣為流傳,這種離經叛道卻又看起來有些歪理的論點為大家津津樂道,姜戌儼然成為一代思想家,正是因為如此,滿清朝廷才會派他擔任使節,到南京商討議和大事。
第十八章 五阿哥遊南京
姜戌的名聲再大,官職再高,也只是一個包衣,所以使團裡必須有一個高等級的人物來撐場面,尤其是皇族最好。所以大玉兒挑選了一位身份尊崇的貝勒爺擔任名義上的正使,這位貝勒爺名叫玄琪,也是皇太極的孫子,今年才二十出頭,在同輩中排行第五,所以又稱五阿哥,五阿哥生的一表人才,頭腦也算靈活,拉出來總不至於丟了愛新覺羅家的面子。
滿清使團進入南京的時候,排場弄得很大,玄琪貝勒爺帶領一干滿漢大員,在正黃旗驍騎營的護衛下,招搖過市,滿清官員們都不坐轎,起著高頭駿馬,穿著藍色的官袍,頭戴黑色的暖帽,驍騎營計程車兵們一身黃色的布面銅釘鎧甲,帽盔上的黃纓子頂的老高,好像頭上插了一根標槍,弓箭佩刀掛在腰間,出於外交禮儀,並沒有攜帶長兵器。這些士兵相當於滿清最精銳的御林軍,身量武藝都是一流的,派來護衛使團,隱隱含有顯示武力的意思。
明朝派出迎接使團的隊伍也不含煳,清一色的大漢將軍部隊,換上普通禁軍的衣甲簇擁在清國使團的兩側,一為保護,二來也是為了顯示武力,大漢將軍們雖然沒打過硬仗,可是氣勢很足,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絲毫不差於滿清的軍隊。
五阿哥身穿團龍蟒袍走在隊伍的前列,南京的天氣太熱,才四月天就已經熱的戴不住帽子了,明朝官員們戴的是網眼式的烏紗帽,穿的是薄綢子的官服,自然不覺得甚熱,可是滿清的官員們卻不同了,他們一路自北方而來,穿的還是冬季官服,頭上也是黑色的暖帽,被春天裡的陽光一曬,渾身都是臭汗,驍騎營計程車兵們軍容嚴整,誰也不敢亂動,可是貝勒爺就沒有那麼嚴肅了,他很隨意的將頭上的大帽子摘下來,露出一個青皮鴨蛋一樣的大光頭,後腦勺上留著一塊銅錢大小的頭髮,由這塊頭皮上引出一束髮辮來,這就是所謂的滿族標準髮型金錢鼠尾了,看到五阿哥帶頭,其他的滿漢大員們也將帽子摘了,驕傲的向南京人民展示他們醜陋的髮型。
“前面那個小哥,生的好俊,怎麼剃了個和尚頭,腦後垂個小辮子,活像豬尾巴?”大路兩邊圍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