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雋已經接管起兵變部隊的領導大權,迅速派出十幾只小部隊平息城內的混亂狀態,並且派人和已經進城的水師不部隊接洽,可是整個事件已經惡化了,首先是城內的狀況一團糟,馬來人為主的土人已經拿起武器開始騷亂,宋人們也各自為戰,派去捉拿劉子光的部隊杳無音訊,攻打皇宮的部隊無功而返,還有很多的亂兵在城裡遊蕩,文雋的命令也得不到完全徹底的執行,他們鼓動起來反叛的蕃兵部隊進行了第二次的譁變,把個卞京城弄得一團糟。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文雋仰天感嘆,他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並不是貪圖權勢的自私之輩,因為他的過時導致如今的亂局,讓這位年輕的青軍會首領極度的懊悔,可是事以至此,唯有肩負起這個責任,迅速平息亂局才是正事。
穿白衣服的水兵部隊和穿淺綠色衣服的禁軍部隊在城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因為被殺的陸卞生的子侄很多在水師任職,親人的死讓他們異常憤怒,拒絕了文雋的和談要求,揮軍猛攻,並且順便將文雋的府邸一把火燒了作為報復,文家的人丁本來就不興旺,在這場大火中更是有多人喪生,根據動亂平息以後的統計資料顯示,此次浩劫導致旅宋國的名門望族一半死亡,旅宋的元氣大傷!
劉子光等人一路來到城南,城牆上的叛軍看到皇帝的車輦,有些不知所措,不敢向車隊開火,但是也不願意開城放人,劉子光拿起一支焰火彈向天發射,城外埋伏的明軍部隊趁機發難,幾發火箭筒開啟了城門,一千五百名士兵蜂擁而入,內外夾擊之下,南門的叛軍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畢竟兵變部隊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激進些,有人溫和些,這位南門的守將就是溫和派的,南門外不遠就是海灣,明軍的戰船停在那裡,隨時可以登船前往其他島嶼,女皇顯然沒有應付這種亂局的能力,一切都由劉子光做主,正當他們將要逃出南門的時候,一彪人馬尾隨而至,領頭的一位老者身穿蟒袍,眉眼很是熟悉,看背後的旗號,原來是趙康的父親,大宋國的太平郡王到了。
大宋皇室的人丁不算很興旺,嫡傳的一脈就只有女皇一個女孩子了,象趙靖,趙康這樣的世子只能算旁系,太平郡王是女皇不多的叔父之一,老頭子是水師出身,三個兒女都在軍中任職,家裡也養了不少武士,這場動亂爆發的時候,正好三個兒女都在家中,於是點起家丁,拿了兵器,騎了戰馬出來勤王救駕,一路從皇宮追到南門,這才追上了女皇的車駕。
皇室人員的忠誠度還是可以信賴的,郡王帶著三個兒女棄了兵器過來參見皇上,雙方見禮之後,迅速交換了看法,由於兵變部隊的口號很不明確,而且一上來就殺了很多老臣,所以很不得民心,就連身為青軍會成員的趙靖都很有些意見,郡王和趙婧趙康就更加憤恨了,表示堅決要和叛軍作戰到底,群王在水師中的威信很高,建議女皇不要出奔,只需在南城等候一段時間,等他和水師官兵取得聯絡之後大局就能穩定下來了。
“好,朕相信你,朕決不離開京城。”恢復了平靜的女皇終於拿出了點君臨天下的派頭,決定在南城豎起大旗,號召各路人馬和叛軍作戰,劉子光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兩軍合兵一處,在南門城牆附近開始佈防,城上的拒馬,沙包等物搬下來構建起了工事,女皇被請到城樓上躲避,臨走之前她好像想起來什麼,開口道:“朕封劉子光為招討大將軍,統帥各軍,務必殲滅叛軍,剷除首惡。”
劉子光從明朝使臣搖身一變成了旅宋的招討大將軍,這速度著實有點快,不過有一個旅宋的官銜確實有助於他的行動,在場的人除了他一個是有豐富陸戰經驗的,其他人都是水師出身,所以女皇臨時下達的這個命令還是很有道理的,平常旅宋國的將軍掛銜都要樞密院同意的,可現在樞密院的人都死光了,皇帝的口頭命令就成了旅宋國的最高指示了,沒有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質疑女皇的任命,大家都非常配合的站在劉子光周圍聽候他的調遣。
在劉子光的調遣下,探聽情報的斥候和聯絡水師大部隊的旗牌官陸續派出,還有鎮壓暴亂和收攏部隊的幾支小股部隊,都在以城南為中心的圓點向外輻射,一杆明黃色的皇旗在南門樓子上高高升起,代表皇帝在此,廣大旅宋百姓看見皇旗後,總算心裡踏實了一點,起碼皇上還在嘛。
說到底,這場兵變只是青軍會中一部分激進軍人鼓動起來的一次不成熟的運動,旅宋官場即使需要改革,也不用那麼暴力的方式來進行,青年軍官和上層之間的矛盾也沒有鬧到非要造反的地步,所以這場兵變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要失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