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做了二十多年大梁丞相,張揚跋扈有之,結交黨羽有之,掌控朝政左右政務也是有的。說不上是什麼好人,格局眼光卻都遠勝常人,且能屈能伸。這一張口表明退讓的姿態,就已立於不敗之地。
不管往日有多少隔閡舊怨,姜韶華登基之後,都不能翻臉清算舊帳了。還得感激王丞相得體地辭官,讓出丞相之位。
這隻老狐狸!
姜韶華心中哂然,面上露出動容的神色來:“現在說這些,為時過早。丞相且安心養傷,或許養個一年半載,便能恢復如初。大梁朝堂離不得丞相。”
這是在許諾,會讓王丞相體面地致仕。
聰明人說話無需說透,話說三分,還有七分就得彼此揣摩對方心思,各自領悟了。
王丞相又嘆道:“老臣老了,黃土埋了半截,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閉眼歸西。大梁朝堂,以後還得年輕人撐著。只可惜,李博元當日慘死,鄭宸又不知所蹤,郡主登基之後,只怕無可用之人。”
姜韶華從容一笑:“丞相多慮了,滿朝文武,皆是忠心臣子。還有王舍人在,怎麼會無人可用。”
這最後一句,才是重點。
王丞相果然振作精神,為“不成器的逆子”謙虛了一通,實則是想探一探郡主口風,能給王瑾什麼官位。
姜韶華早有思慮,張口便道:“我今日特意來王家,一是探望丞相,二來,是想和丞相商榷用人之道。”
“大梁接連變故,人心難安,官場上不宜再有動盪,以免人心惶惶。我以為,除了必要的補缺官位,其餘眾臣的官職都不動。至少,在三年之內不動。”
也就是說,姜韶華並沒有上位後立刻大肆提攜南陽王府屬官的打算。朝堂裡的重臣們,在短期之內沒有被奪官去職的憂慮。如此,方能人心安穩,先將朝堂事務運轉起來。
至於說日後能不能保住官位,那就得看眾臣做事的能耐本事了。
王丞相心裡暗暗唏噓。只憑這份過人的胸襟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姜韶華就有坐皇位的資格。
“郡主英明。”王丞相張口讚歎附和:“治國理政猶如烹小鮮,要講究火候分寸。郡主初登高位,最要緊的不是大刀闊斧地改革,而是先穩住朝堂人心。”
姜韶華微微一笑:“丞相也贊成,我心裡就踏實多了。”
然後,又說起了幾個重要官缺:“六部尚書中,李尚書已死,禮部尚書之位空缺,由董侍郎來補這個官缺,丞相以為如何?”
王丞相略一點頭:“董侍郎在禮部做官多年,官身清正,且精通禮部事務。由他做禮部尚書,再合適不過。”
接下來,便是兵部尚書的人選了。
“安國公右腿受了傷,只怕會落下病根,走路不暢。”姜韶華緩緩道:“再者,鄭宸和姜頤是同謀,現在尚在潛逃沒有音信下落。安國公便是腿傷全都好了,也不宜再掌兵部了。”
這是要除了鄭宸,順便牽連鄭家?
王丞相目光閃了一閃,深深看姜韶華一眼:“安國公不足為慮,郡主登基之後,可以依據大梁律法治罪鄭家。不過,郡主也得考慮太皇太后。鄭家是太皇太后的孃家,郡主下手過重了,只怕太皇太后不依。”
今日在金鑾殿上,鄭太皇太后堅定地支援平王,態度激烈地反對姜韶華登基,最後還被直接氣暈了。
可以說,鄭太皇太后是姜韶華登基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現在姜韶華還打算出手對付鄭家,鄭太皇太后徹底鬧騰起來怎麼辦?
姜韶華和王丞相對視,淡淡道:“謀反是誅九族的重罪。高涼王府東平王府都要被誅滿門,鄭家出了一個鄭宸,不被株連就是萬幸,如果還想繼續在朝中風光,那就太貪心了。”
要安撫住鄭太皇太后,暫時不動鄭家無妨,但是,安國公的兵部尚書之位,必然要交出來。
王丞相心裡不得不再一次感嘆郡主手段老道,張口道:“如果安國公致仕,郡主打算提攜何人?是從兩位侍郎中選用一個,還是另外派人掌管兵部?”
“我正是猶豫此事。”姜韶華一派虛心求教的姿態:“還請丞相指點一二。”
王丞相略一沉吟:“郡主既以穩妥為先,不宜大動干戈,那就從兩位侍郎中選一個,暫時任兵部尚書。汪侍郎對兵部事務熟悉,缺點是衝動冒進,丁侍郎也是兵部的老人,做官做事都敬小慎微,遇大事不夠果決。他們兩人各有優缺點,要用誰,就看郡主的心意了。”
這還用多想嗎?汪侍郎是丞相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