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長放半年花……宋·楊萬里(1)
紫薇開於百花謝後,花期長,且因“紫薇”近似“紫微”而被植入中央官署,成為士大夫的象徵。
古時人們認為紫薇以花色紫者為正宗,故稱紫薇。《學圃餘疏》說:“紫薇有四種,紅、紫、淡紅、白,紫卻是正色。”除了紫色外,還有白色稱銀薇、紅色稱紅薇、董色或紫中帶藍色稱翠薇的,不過所有這些都是紫薇花的諸品種或變種罷了。
紫薇系千屈菜科落葉喬木。枝幹屈曲,褐色樹皮剝落後非常的光滑。宋《酉陽雜俎》曰:“紫薇,北人呼為猴郎達樹,謂其無皮,猿不能捷也。”說猿類都攀援不上,這自然是誇張的說法。猴郎達樹又稱猴刺脫樹,然古代此二名從未在南方通行過,且後來在北方亦罕有人知了。
人若用指甲搔弄紫薇的樹身,將觀察到上面的枝枝葉葉會輕微地顫動起來,好像動物一般有怕癢的感覺,所謂“薄膚癢不勝輕爪”(宋·梅堯臣《次韻和韓子華內翰於李右丞家移紅薇子種學士院》),因此人們又給它起了怕癢樹、癢癢花的名稱。清代曾有一首詞抓住這一特徵,寫得很有韻致:“一樹曈曨照畫梁,蓮衣相映鬥紅妝。才試麻姑纖鳥爪,嫋嫋,無風嬌影自輕颺。”(見清·陳維崧《定風波·紫薇花》)
紫薇的花開於枝梢,花瓣近圓形,呈皺縮狀,邊緣有不規則的缺刻。花期很長,夏季四五月始花,開謝接續可延至深秋,花期長達“百日”“十旬”甚至“半年”,故紫微又名百日紅。三春過後,百花凋殘,此花卻盛於夏秋,自然深得詩人們的賞識了:
似痴似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
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見宋·楊萬里《凝露堂前紫薇花兩株每自五月盛開九月乃衰》其一)
紫薇開最久,爛漫十旬期。
夏日逾秋序,新花續故枝。
楚雲輕掩冉,蜀錦碎參差。
臥對山窗下,猶堪比鳳池。(見明·薛蕙《紫薇》)
我國是紫藤的原產地之一,並且自古是世界上的栽培中心。唐代,紫薇在統治階層那裡受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規格的待遇。《新唐書·百官志二》載:“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由此我國的紫薇栽培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原來,紫微在古代天文學中指紫微星垣,自漢代起就用來比喻人世間的帝王居處,即皇宮重地。唐朝的中書省設在皇宮內,是國家最高的政務中樞,故可適此名分。碰巧的是,紫薇花名與“紫微”協音,字形近同,僅於“微”上多一草頭,加之本身所具有的魁力,“取其耐久且爛漫可愛也”,於是當紫微省名立後,遂被見幸移植省中。儘管沒過幾年,紫微之名廢棄,複稱中書省,紫薇花卻早已在宮內紮下了根。晚唐詩人韓偓曾官至中書舍人,有詩云:“職在內庭宮闕下,廳前皆種紫薇花”,可證。自唐開元以後,紫薇不僅種植於皇宮內苑,且官邸、寺院中亦廣泛栽培,盛況空前。
中書省易名紫微省,中書令易名紫微令,雖然時間不長,卻成為歷史上的故事,以致後來官場中凡任職中書省的,皆喜以“紫微”別稱之,如唐詩人杜牧當過中書舍人,人稱“杜紫薇”;南宋詩人呂本中亦當過中書舍人,他的一部詩話著作就題為《紫微詩話》。至於紫薇花,因其與紫微官署的密切聯絡,在詩人們那裡就常與官扯到了一塊,如白居易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楊萬里詩“莫管身非香案吏,也移床對紫薇花”,陸游詩“鐘鼓樓前官樣花,誰令流落到天涯”等等,均是。
定都開封后的北宋,亦承接唐風,在宮廷中廣種紫薇。“禁中五月紫薇樹,閣後近聞都著花;薄薄嫩膚搔鳥爪,離離碎葉剪晨霞。”梅堯臣的詩即是這一情景的寫照。宋代,紫薇又出現了一個雅麗的名稱“滿堂紅”,這同當時計程車大夫喜歡在堂前種植此花很有關係。紫薇樹局可達十米以上,時節一到,只見“一枝數穎,一穎數花,每微風至,妖嬌顫動,舞燕驚鴻,未足為喻”(見《群芳譜》),成百成千的花朵分為一組組的,簇列成圓錐形的花序,盛佈於叢叢枝梢上面,在熠熠的陽光下,璨然一樹,映照滿堂。宋王十朋《紫薇》句有“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可能就是“滿堂紅”別名的出典呢。
紫薇樹齡很長,明清栽種而至今生長完好的植株在全國各地多有發現。如蘇州怡園的一棵紫薇為明初所植,已有六百年的歷史。紫薇同屬的植物在世界上共有五十餘種,我國佔十六種,其中大花紫薇、浙江紫薇、南紫薇、毛萼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