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相信,既然是布衣,就不存在吃飽了撐的,純屬因為愛好而研究印刷術的情況。所以畢昇肯定是在印刷行業工作的。只有熟悉印刷技術的人,才會意識到雕版印刷術的缺點,從而試著去改進。
只是宋朝文教大興,全國每州每縣都有印刷作坊,想要找到這個人,還是得大費周折。
直到去年冬天,才在蘄州英山縣,找到了這位生時籍籍無名、死後光耀千古的大發明家。可惜畢昇已經去世六年了……
不過幸運的是,畢昇並沒有將他的發明帶到墳墓裡,而是無私的傳給了他的弟子王大山。
於是陳恪派去的人,將王大山,並全部工具帶到了東川城去。
陳恪馬上命他製作活字,王大山便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一枚枚泥活字便造好了。
當時陳恪捧著這些泥活字,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優越性,實在高出太多了,有了這小小玩意兒,他就能深刻影響宋朝人的思想!
但是試用的結果,卻澆了他一頭冷水。事實證明,活字印刷的質量不如雕版,泥活字又不能使用太多次,於效率上的改善也並不顯著,成本降低也很少。
見他反覆吹噓的神奇技術,就這麼個效果,沈括蘇頌等人都大為失望,陳恪卻堅持道:“活字印刷肯定要比雕版印刷強,就算是泥活字,當印刷數量上去後,好處也會顯現出來!”
因為雕版印刷的缺點,實在太大了,一是,刻版費時費工費料,每一頁都需要刻印一版,就算差一行字,也得重新刻板。所以刻板工人的數量和熟練程度,直接限制了出版業的發展。
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一本論語的雕版就需要一屋子。一個印書社,能有幾十本書的雕版,就算巨頭了。
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這三點活字印刷正好可以克服。
至於活字印刷本身的問題,陳恪一點不操心,因為他有沈括和蘇頌。這兩位千古卓絕的科學家、發明家,可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而且他也有大體的改進思路——一個是高階的鉛活字,一個是初級的木活字。從泥活字到這兩種活字,理論上沒有什麼障礙,關鍵是看他們能不能把理論變成實際了。
陳恪將鉛活字的任務交給了守著鑄造場的蘇頌,木活字的任務,則交給了沈括。
分隔……
年前保證更新,要累死人了……求幾張月票安慰一下。
告知
我說昨天怎麼那麼不舒服,原來是出去買年貨的時候感冒了,昨晚難受了一宿沒睡著,今天一天腸胃不適、手腳冰涼、渾身難受。白天只能躺下休養了。本打算好些了就開工,但一直到現在,身上才有勁兒了,這就開始寫,一章還是要寫出來的。
第三三七章 失蹄唯退後(中)
陳府書房中,沈括談起了他的研究成果:
“經過下官和王大山實驗,發現木活字確實比泥活字要結實耐用,而且取材比較方便,成本不高,製造起來簡單迅速,是可以將活字印刷發揚光大的。但缺點是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沾水後容易變形,且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
“這幾個月來,下官實驗了不下百種木料,最終選定用棠梨木來刻木活字。因為這種木頭紋理夠細密,又韌又硬雕刻起來方便,而且不出水,能儲存很長時間。算是很理想的材料了。”
說著他從隨身攜帶的褡褳中,摸出幾根木條,分給陳恪和周定坤道:“這就是棠梨木,經過日曬雨淋自然乾燥之後,遇水不容易變形。就能用來做字模了。先是鋸成一條條的,然後做成小的字模,然後就可以在上面寫字雕刻了。”
陳恪拿在手裡把玩了一下,也看不出什麼端倪,便笑道:“你覺著,這種木活字印刷,能比雕版快多少?”
“恕下官直言,怕是快不了多少。”沈括搖搖頭道:“活字固然較之雕版便利數倍,然僅以活字排版,只怕用處也不會太大。卷帙浩瀚之書,一面排版,一面印刷,稽時既久,活字必不足用,其不便一也。印竣之後,售罄再印,又需重排,其不便二也。雕版則無此二弊,是活字未必勝於雕版矣。我想,畢昇之泥活字未能發揚光大,或為此二弊所致。”
“是這個理。”陳恪點點頭,自己之前過於迷信所謂的‘四大發明’了。他笑望向沈括道:“不過存中兄肯定有辦法的。”
“下官也無良策,”沈括道:“無非折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