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挑戰是把那些相關的和無關的、會產生影響的和不會產生影響的事件分隔開來。
第四章 打破自責的鎖鏈(2)
讓我們回到我們的故事中吧,抱怨布朗、機組人員,或者那些把他們送到太空的人就很公平嗎?不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何解釋,時間一直是向前的,永遠也不會倒退。因此,我們的時間之旅只是一個假想的因果故事而已。與此不同的是,詭辯者們透過歪曲事實,用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話來進行欺騙。
別陷入“困果抱怨”的怪圈
抱怨別人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原因並不就是可見的或者很實在的。就像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觀察到的,許多事情完全是在 “大腦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發生的。下面的故事將向我們講述假想大腦受到威脅後引起的因果抱怨的事例。
萊斯莉在玩飛盤的時候,意外地把飛盤扔在了鄰居家的籬笆上。當她走向鄰居的家門時,她想:“他們如果看到飛盤把他們的花碰掉了一定會生氣的。”她又想:“這只是一個意外,他們應該知道。”經過進一步的思想鬥爭,她想:“他們總是表現得很不理智,如果他們因為飛盤的事和我吵架,那我多冤枉啊!”在她敲門的時候,她越想越生氣。她的鄰居開啟門向她打招呼時,萊斯莉卻突然說:“你們為什麼那麼卑鄙?”然後就急急忙忙地跑開了,留下她的鄰居在那裡不知所措。
在這個虛構的故事中,是什麼導致萊斯莉發怒的?是因為飛盤飛到鄰居家的院子裡嗎?事實上從一開始就是她自己引發的事件,但她為什麼還要抱怨鄰居?是什麼引起她對鄰居反應的預測並很快鬱積在心呢?簡單說來,這是因為她的意識中感受到了一種威脅,“飛盤事件”因為自己臆造的責備而惱怒,繼而把自己的不滿發洩出來。賴爾提醒我們說這樣的威脅叫“先入為主”。
我們應該告誡自己不要在頭腦中臆造這種不受歡迎的責備後果。例如,語言和想象會把很小的事情變成大的危機,或者把嚴重的事情弱化成小的事件,詆譭現實,或者在頭腦中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念頭。賴爾提到希臘哲學家澤諾·埃勒用似是而非的東西來逗樂的一些事情。澤諾說當你把箭射向一個靶子的時候,如果箭只飛向離靶心一半的距離,到達後再繼續前行到所剩距離的一半,之後再次到所剩距離的一半……依此類推。按照這種模式,箭永遠也射不中靶子。
澤諾的似是而非的故事展示給我們一種精神世界裡的因果事件,這裡是用語言的遊戲代替*裸的現實。例如,用箭射向靶子將導致箭在空中飛行,一般在幾秒鐘之內,就該射中一個目標。澤諾會站在靶子的位置上嗎?當然不會,一支方向性極佳的箭會射中他,就像他所知道的那樣。但是,在思維的海洋裡,我們可以努力構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超出現實世界的藩籬。因為這種欺騙帶有很高的技巧,同時精神上的因果鏈很難被戳穿,尤其是在哲學領域,因而想要把事實從詭辯中分離出來,需要有清晰的感知能力以正確處理大腦中存在的威脅。
不要甘當“替罪羊”
你曾經在很無辜且根本就沒法改變後果的情況下遭到過責備嗎?幾乎每個讀者都可以描述出至少一次這樣的經歷。
有些人把別人當做自己的替罪羊,他們把抱怨扔給別人時根本就沒有什麼理由,僅僅是因為這些替罪羊們容易受到這些抱怨的傷害而已。安伯爾的情況就向我們展示了這種有時候很黑暗的、處於因果抱怨迴圈下的私人空間。安伯爾開啟門,把她的課本放在桌子上,然後走到廚房。在那裡,她看見父母正在喝家裡自制的啤酒。她的繼父一看見她就起身走向她,揚手準備開打,她被嚇壞了,一步步後退。她的媽媽說:“我們知道你今天在學校做了錯事,這算是給你一個教訓。”安伯爾哭著跑回自己的房間。她做什麼了?儘管她什麼也想不起來,但她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很壞的人。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打破自責的鎖鏈(3)
抱怨可能來源於不確定的理由,甚至只是某些人頭腦中的虛構而已。在父母親做出有敵意的詭辯之前,安伯爾努力地使自己做得很好而免於懲罰。她雙親不合理的舉動,使他們對她的責備完全失去了理智。但是,對一個少年來說,她怎麼知道他們的反應是失去理性的呢?幸運的是,一個好心的鄰居照顧了她,幫助她認識到她父母拒絕停止酗酒是多麼可笑的事情,也使她認識到自身有許多好的品德和修養。相對於目前的境遇來說,讓安伯爾和她的生父住在一起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安伯爾搬去和她的生父及繼母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