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骨朵都找不到,那可就太不合群了。
他們不僅種花,還愛簪花,喜事簪,樂事簪,聚會也簪。
有些隆重的場合還規定文武百官必須簪花才能進去,臺諫的人會像紀律委員一樣杵在那裡挨個檢查,查到誰沒戴花就噴你御前失儀!
據說韓琦在揚州當一把手時養出一株連開四朵“金纏腰”的芍藥,高興之餘算著花開的日子邀來的三位客人赴宴,席上興高采烈地剪下四朵“金纏腰”和客人們一起簪上。
後來這四個人都官至宰相。
這便是傳說中的“四相簪花”,四相之中有韓琦、王珪以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還有一個人卻是不太確定,有人說是陳昇之,有人說是呂公著。
第四個人之所以會有爭議,是因為本來韓琦看好的第四個人突然生病不能來,韓琦就準備從過往揚州的朝廷官員裡逮一個宰相苗子來赴宴。
最後韓琦到底逮到誰,史書裡也沒正兒八經記載過,只有當時的人記錄奇聞異事時隨手記了一筆。
吳普問起蘇軾知不知曉那神秘的第四個人到底是誰。
蘇軾卻是沒聽過此事,他斟酌著說出自己的猜測:“應該是陳相公吧。陳相公熙寧年間確實當過宰相,只是後來他與王相公政見不合,稱病不上朝,後來便罷相歸鄉去了。王相公當時會舉薦他為相,想來以前是有過交集的。”
熙寧變法期間朝廷裡幾乎是王安石說了算,他肯定不會把不瞭解的人舉薦上去。
提到熙寧變法,蘇軾神色又有幾分沉鬱。
吳普笑道:“我回頭試著種一株‘金纏腰’出來讓你也簪一簪。”
蘇軾嘆氣:“不用了。”
昨天吳普已經告訴他,對於還在獄中的他而言這就是一場夢,他回去後也不會記得在這邊發生的一切。
那一切早已成為過往煙雲,他就算在這邊簪了“金纏腰”也沒法改變什麼。
還不如趁著坐牢沒啥事幹,多瞭解瞭解千百年後的華夏。
既然提到了芍藥,蘇軾又給吳普講起自己在密州那幾年的見聞。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