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1 / 4)

小說:三教九流 作者:辛苦

然而那道黃符彷佛生了翅膀一般,驀的向上一擺,便越過了苦生布下的那堵金色城牆,又射出一道金光,隨風而長,竟化作了一條金光燦燦的捆仙索,將苦生綁得個結結實實。

苦生再難動彈,在張嘴噴出了一口鮮血後,隨著身上的捆仙索倒飛而回,“砰”的一聲摔到李易蘇媚跟前,砸得塵土迷漫。

待得塵土盡去,一位中年道人的身影飄飄,徐飛而至,道人兩縷長鬚,面色出塵,雖著粗布道袍卻不掩仙風道骨之氣。

“修煉噬魂幡邪術,需得以七七四十九童男童女之血,煉化九九八十一日方可,貧道觀你方才使用噬魂幡模樣,怕是已經害得六六三十六條童男童女的性命了。”道人望著地上奄奄一息的苦生,搖頭嘆息道: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你修煉此等傷天害理之邪術,今日既然被貧道撞見,斷無再留於世間之理”

說罷,道人伸手一揮,只見那捆著苦生的繩索“蓬”的燃燒起來,火焰呈乳白色,分明是三昧真火。

苦生一聲淒厲的哀嚎,不小片刻,便被三昧真火燒成了一團灰燼。

李易見得這位道人,心中大吃一驚,這道人不正是滕王閣上出手試探自己的那一位麼?怎麼會出現在此處。

不過道人出手擒住並解決了苦生,終歸幫了自己一個大忙,李易想了想,上前行禮道:“小道李易多謝道長出手相助,尚未請教道長尊姓大名”

“姑娘手中的寶貝可是十分了得啊,不過如今世道未靖,姑娘還是少使用的好”道人沒有回答李易,反倒是向著蘇媚說了一句。

道人雖然感嘆蘇媚寶貝了得,眼中卻是一片淡然,全無尋常修道人士遇見天地秘寶的那種欣羨,與蘇媚說話更像是多年的老朋友般聊天。

儘管知道道人似並無惡意,蘇媚還是面色一緊,下意識的扣住手中的七竅玲瓏石。

道人對蘇媚的動作不以為意,只淡淡一笑,轉過頭來朝李易肩膀上的小白盯了會,眼中的露出一絲疑惑,對著李易道:“不知小道士與那邵州雲山派郭守道道友是何關係?”

李易心中暗道,原來此人與師傅郭不守乃是舊識,難怪會出手相助,不過聽道人的說話語氣,怕是已經認出自己與蘇媚的來歷了。

李易不敢大意,畢恭畢敬的回答道:“道長相詢,小道不敢隱瞞,小道幸遇郭道長,蒙恩師不棄,被收歸雲山派門下”

“世事滄海桑田,當真彈指一揮間。幾十年前郭道友風度翩翩,一劍驚鴻修真界,位列道教四大公子之一,貧道欽佩不已,往事歷歷眼前,如今郭道友收的徒兒都這般大了道人感嘆道:

“貧道乃是天師派張若峰,與你師郭道友向有交情”

……………………

第二章 遊歷 五九節 青囊書

五九節 青囊書

九州大地自三皇五帝教化世人來,已歷經數千年時光,期間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豈不如那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孟子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說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五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甚至不需要五代,老百姓們更形象鮮明的說:富不過三代。

然九州修真界,卻有兩大世家人才輩出,綿延數千年幾十代,任世上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尤自巋然不動,傲立修真界金字塔的最頂端,譜寫著修真界一曲曲波瀾壯闊的高歌。

真個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這兩大世家便是人稱“南天師”的龍虎山道教天師道張家與“北孔府”的曲阜儒教衍聖公孔府。

修真界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孟子只是提出並完善儒家思想,此時的儒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儒教”,“儒教”的形成是在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標誌的。

同樣,老子與莊子亦只是提出並完善道家思想,所謂“道教”的出現是漢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蜀中鶴鳴山創立的“五斗米道”,也(無)(錯)(小說)m。quLEDU。coM就是後來的天師道。

張道陵羽化之前曾有囑咐: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也就是說,天師之位只有張家直系子孫才能繼承,為天師世家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道遷往龍虎山,建“嗣漢天師府”主持天師道一眾事務,天師世家遂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本代天師張若虛醉心修道,近年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