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1 / 4)

小說:東河集 作者:團團

老子看出了周朝未來的分崩離析,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真是憂心悄悄,亦有彷徨。於是他提出了向後跑的主張:“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這當然是要開歷史倒車。

但老子關於“大道”的思維,其哲學價值卻是獨到而不可否定的。而“大道”就是順其自然,豈不正是可以導向到社會前進的方面麼?所以,老子為社會時代開出的具體藥方不對,他的哲學卻沒有錯。另外,他既然拿出了具體方案,也就從“大道”的“無為”的高度,下降到了較低一級的“上仁,上義”的“為之”的高度,只可惜他的正確理論沒有能找準實踐的方向。

小國寡民的狀態,在它自然來到的階段上,是“大道”的體現,老子不該只記得這個體現,並且還主張將它固定起來,而看不到“大道”還會有它新的面孔。他自己說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可見,他不是無意識中犯了這樣理論與實際自相矛盾的錯誤,他是有自覺意識的,他認為他的哲學與他的具體社會主張二者是統一的。老子,孔子(克己復禮為仁),中國古代兩位聖哲,都主張社會向後倒退,這是令人深思的。

一個發言稿

整整七十年前,一九四O年的十月,新四軍在黃橋取得了反摩擦、反圍剿的勝利,打敗了頑固派韓德勤以十倍的兵力對黃橋的進攻。這一軍事勝利的政治基礎,是陳毅率領新四軍挺進縱隊從江南來到泰州地區,對於李明揚李長江成功進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並且爭取了廣大民眾的同情與支援,從而挫敗了韓德勤所堅決貫徹的*路線和政策。發生在泰州地區的這段歷史,是泰州人民的一個深刻而寶貴的歷史記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泰州人,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這段與泰州直接有關的歷史寫出來;但實際上我仍一無所知,首先需要了解和研究。這樣,我得到了地方誌辦公室的熱情支援,在那裡看到了一些當事人所寫的材料,其中特別瞭解到“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李明揚李長江三萬人馬的易幟分道,即以大部歸順汪偽政權,以小部到農村去堅持抗戰,這樣求得其整體實力眼下與將來的儲存。這個“中間勢力”的生存艱難和它最終的如此這般分化瓦解,生動折射出當時複雜的軍事政治形勢,可作為“文眼”。後來,在海陵區政協,偶然間,我看到各地文史資料,翻閱之下覺得,它們雖不是直接有關“二李”的,卻反映了一九四O年左右江蘇地區的一些情況,可作為“二李”之存在的背景透視材料。另外,黃橋戰役史料是不難找到的。這樣,有了這幾方面的材料,遂覺得一切都清楚起來。如果寫成一部虛構文學長篇,可能費時要多些,對於寫作才能的要求也更高些,而人們首先需要一本記實性的作品。於是,我較順當地就寫出了《蘇中風雲錄》這部二十六萬字的記實小說,寫作時,覺得是無一字無來歷的。此書只能說是對這一題材的一個初步的開墾。《泰州晚報》連載了這部作品,泰州電臺又來播出這部作品,說明著社會的承認。明年八月二十六日,是陳毅元帥誕辰110週年紀念日,值此之際,我謹以此表示對這個即將來到的偉大誕辰的紀念。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

清初大詩人吳嘉紀

大詩人吳嘉紀(清初泰州安豐場人,今屬鹽城東臺),字賓賢,號“野人”。其祖父吳鳳儀,是王艮次子王東崖的學生,這個輩份與李贄同學。而吳嘉紀,卻是他的祖父的學生劉國柱的弟子。劉國柱學成後,主講安豐社學十年。吳嘉紀與“泰州學派”有這樣深的關係,他一生做人的高潔和做詩的風骨,根源當在這裡。清人已經說,吳嘉紀是王艮的“後興者”,“野人之詩即心齋之道”。

吳嘉紀《陋軒詩》共一千幾百首,切入清滅明的慘史和清初民間痛苦的實際,表現著詩人的冰霜正氣和崇高人文精神,而在藝術上寓濃烈於淡遠、寄厚熱於峻冷,融杜甫陶潛於一爐,在當世就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吳嘉紀生活在燒鹽灶丁和農民之中,除了外出會友和詩朋來訪,他的生活地位和狀況,與最普通的窮民沒有區別,只是他不燒鹽不種地,有時賣文為生,有時課授生徒,有時收受朋友接濟,一生就這樣度過。

吳嘉紀迫於生活艱難(盡室命如縷),曾在朋友資助下做過不大的生意(販薪白駒場,糴麥清江浦),他卻羞於所得(腐儒得利歸,笑視略不取)。他覺得對他來說,做詩要比做生意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