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3 / 4)

小說:東河集 作者:團團

來三夜雨,田園盡沆漭。吾親波浪中,敗棺魄憑仗。豈無所生兒,他山遠拾橡。常恐飢凍死,去住長飄蕩。望歲歲更兇,四野唯菰蔣。殘骼傍壠畝,何日歸泉壤?”

吳嘉紀終其一生也不曾有能力安葬的,除了他父親這一棺,另外還有二棺。這個事實,說明著在詩人的日常生活圖景之中,有著這樣三具無力安葬、擱置荒野的親人的棺材。詩人曾把自己比作“秋原菊”,而廣大窮民是秋原上遍地“蒿艾”,茫茫相親相混在一起。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象和比喻,因為他除了貧窮,他還是一個詩人,他是這秋原的詩人,為遍地蒿艾也為自己而悲歌,寫著他又苦又冷的詩。

二,友。郝羽吉“淡於聲勢”,是個“隱逸之士”,安徽歙縣人,久客揚州,以做魚鹽生意餬口養家。“淘上老人心悽悽,無衣歲暮嬌兒啼。多年敗絮踏已盡,滿床骨肉賤如泥。出門入門向誰告,唯有朔風過破屋”,吳嘉紀家中缺衣少被寒冬難熬,郝羽吉寄來了棉布,“我友何由知此情,遠寄宛陵布一束”。憑著這匹布,妻子王氏給孩子和丈夫都做了寒衣。這位郝羽吉去世後,吳嘉紀作長詩《悲髯公》哀悼他,說自己二十五年以來一直受到他的接濟。吳嘉紀的另一朋友汪楫說,吳嘉紀交友是嚴格的,“結交只許素心友”,郝羽吉就是其中之一;又說郝羽吉十分推崇吳嘉紀的詩。

吳嘉紀另一好友孫豹人,“日擁經史,吟嘯自放”,“壯年已白頭,十年歌哭古揚州”。他像李白一樣將千金散盡,弄得“飢寒累妻子”。後來不得不改變與清朝不合作的態度,應試科舉,授官內閣中書舍人,卻並未就任,而是以年老辭官回到了揚州,繼續以文會友。他身後留有詩集文集和學術專著,其詩寫道:“吳生性孤直,知交唯數子……詩格宗大雅,古淡有如此”,他在吳嘉紀詩集前的《序》中,已經將王艮與吳嘉紀並稱為安豐一地百年之間的“兩賢”。吳嘉紀詠孫豹人的詩有“悲君多苦辛”,“同氣人久違”,“紛紛誰識先生心”,“濁世豈能容獨醒”等詩句,說明著他們的理解是很深的。

王太丹是王艮五世孫,曾向南明福王獻策,有志於抗清復明;入清以後,以賣字為生,雖然求字的人不少,他卻得錢夠吃粥就擱筆不寫。病重時,他把自己的硯臺託付給吳嘉紀,請用賣硯的錢安葬他。但這硯臺一時竟沒有賣得掉,“硯依主人猶似昔,主人慾去將奈何”。王太丹死後,吳嘉紀求人資助,才安葬了他。吳嘉紀作《王太丹死不能葬……》詩悲悼之,“詩魂月下來,長夜方漫漫”。吳嘉紀在安葬王太丹時,自家有三具棺材擱置荒野無力安葬,他們的處境,是同等的悲慘。

從汪楫(汪舟次)所作《陋軒詩序》,參照周櫟園的《序》看,吳嘉紀與他們二人相識為友的經過,可簡述如下:汪楫在朋友手裡看到吳嘉紀的詩,並聽到了詩人的情況,後來不期然而見了面,相處之下,覺得吳嘉紀的性情恰如朋友側面的介紹,是“性嚴冷,窮餓自甘,不與得意人往還”,但汪楫與他唱和之下覺得還是相處甚歡,因為詩溝通了他們。這樣,汪與吳做了朋友。吳嘉紀也就在汪楫手裡看到了周櫟園的詩作,極其稱讚,當時周櫟園因為“獲戾當世”,被誣吃官司,吳嘉紀希望周櫟園能平安出獄,好看到周在獄中的“近作”。後來,周櫟園*出獄,在汪楫手裡看到了吳嘉紀的詩,於是“推為近代第一”。當時,周櫟園是有名的詩人,而吳嘉紀“名不出戶”。周櫟園能這樣推崇吳嘉紀,當然是出以公心。而吳嘉紀稱讚周櫟園時,周還在坐牢,前程未卜,也就談不上阿諛。汪楫說起吳嘉紀有病且深,周櫟園很著急,急於見到其人,就叫汪楫寫信問吳嘉紀能否到揚州來相會,且附寄他給野人的贈詩。周與吳都不曾見過面,但詩和命運讓他們已經神交。汪楫說,“野人性固嚴冷不易合,然見先生詩,或當忻然來”,這個估計是對的,因為周既然獲得*,就意味著又將做官,若本來與吳嘉紀一點關係沒有,吳是不會憑著一信就貿然來相見一個做官人的。正因為他與周已有神交,並且接到汪楫的信與周櫟園的詩,他就撐著病體來了。孫豹人評吳嘉紀的為人和為詩,只用了一個字:“誠”。他克服一向的清高孤傲,抱病前往揚州與周櫟園相見,正說明這個“誠”字。汪、吳、週三人相識的情況就是這樣。今人仍有以此貶低吳嘉紀的,這未免苛刻和失察。吳嘉紀有《管鮑篇呈汪舟次》詩,“賦詩菰蘆中,世不知名字。齒脫髮毛白,始遇汪舟次。己亥來遊東海涯,九月十日見餘詩。兩心不覺膠投漆,因詩與我成相知”。這時吳嘉紀四十二歲,他很覺慶幸,“老夫垂首忽自憐,此身若死己亥前,篇章縱得逢同調,不過異代相周旋”。一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