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東河集 作者:團團

有座位,站著看完全部演出。日本作家小谷說,過去別人看悲劇流淚,我總髮笑,但梅蘭芳的演出讓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我竟感動得流淚了。

確實,梅蘭芳是一個以美感動著世界的人。

梅蘭芳此次在日本演出期間,日本、臺灣敵對分子幾次鬧事,散傳單說“抗日的梅蘭芳為何來到日本?”甚至在花束裡藏了炸彈。梅蘭芳臨危不懼,顯示了大美大勇的崇高風度。日本報紙稱讚說,“撼山易,撼梅蘭芳難!”如潮如海的人民保護著梅蘭芳,當帝國飯店的酒會燈光突然熄滅時,一些日本友人立即以身護衛。周總理高度評價說,“此次訪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藝術開啟了日本人民的心扉,搭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橋樑。”

用美戰勝了惡,這正是梅蘭芳的偉大之處。

4,訪美演出,贏得盛譽

梅蘭芳早就有訪美演出的念頭,有兩位美國駐華公使也曾提出這項建議。鑑於北洋政府不熱心,梅蘭芳決定以民間途徑聯絡。1926年,由中美學者組成的“華美協進社”出面邀請梅蘭芳訪美。當時許多美國人只知唐人街中國餐館,而說到中國戲劇之類,不但茫然無知,而且感到發笑,他們對中國的印象是吸鴉片煙和聚賭。

訪美演出,資金自籌,三年過去,旅資無著。友人為梅蘭芳在北京上海發起募捐,得十萬元。但美國訊息說,正值經濟危機,赴美還得多帶錢,如果演出不成功,連回頭的路費也沒有。眾人猶豫,梅蘭芳說,必須冒這個險,要相信世界能欣賞中國的藝術!朋友們再籌資五萬元給梅蘭芳備用。這次訪美演出,真有著悲壯的意味。

當時美國處於世界經濟大危機風暴中心,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猛增。這對梅蘭芳來說,好比迎面一陣寒氣,更添如履薄冰的心情。適逢華盛頓有一個招待會,出席者五百人,皆為政府成員、各國大使、社會名流,梅蘭芳不辭辛苦趕去演出,讓五百人看得津津有味,這是美國人第一次看到中國戲曲藝術。總統胡佛聽說後,讓外交部傳告,要挽留梅蘭芳在華盛頓演出兩天,這是梅蘭芳訪美所得到的第一個好反映。因有合同在身,梅蘭芳不能在華盛頓停留,遂表示歉意。

首場公演在紙醉金迷的紐約。演出之前,一言九鼎的《紐約時報》喝倒彩。情況並不樂觀。但梅蘭芳的藝術征服了美國觀眾,“繡幕落下,瘋狂鼓掌,人聲嘈雜,戲院頓時變成了棒球場。曲終燈亮,為時已是深夜,但沒有一個人離開座位,他們賴著不走,同時沒命地鼓掌”。

美報評論員驚訝京劇與希臘古劇、莎士比亞戲劇十分相似。“相比之下,我們的表演似乎沒有傳統,根本沒有根基,缺少想象力。”

於是,梅蘭芳轟動了美國,將抵舊金山時,市長正在開會,立即休會,與警察局長、商會會長、各界代表前往迎接,沿途群眾夾道歡迎。盛譽之下,梅蘭芳與卓別林會見,許多教授、學者邀請梅蘭芳參加茶話會,大學校長請他參觀學校圖書館,博物院請他參觀收藏,多家電影公司請梅蘭芳參觀。洛杉磯波摩那學院、南加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銜。這一切標誌著梅蘭芳的美國之行為中國戲曲、為祖國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

梅蘭芳訪美演出,歷時半年,先後訪問了西雅圖、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等城市,演出七十多場,與美國文化界頻繁交流,成為1930年美國“戲劇季”的高峰,也是多年以來美國“戲劇季”的最高峰。

5,訪蘇演出,收穫巨大

梅蘭芳原有訪歐、順訪蘇聯的打算,蘇方獲此資訊後,即正式發出邀請,併成立了“招待梅蘭芳委員會”,成員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戲劇界著名人士與相關政界要員。演出戲票預售一空。梅蘭芳到達莫斯科次日就敬謁列寧墓。在莫斯科演出六場,在列寧格勒演出八場,掌聲如潮,經久不息。臨別演出在“莫斯科大劇院”,政治局多數委員和高爾基等眾多文化名人觀看了演出,最後謝幕達十八次之多。莫斯科成了梅蘭芳的世界,許多人從早到晚守在劇場門口要看梅蘭芳,小孩看到中國人就追著喊“梅蘭芳!”

梅蘭芳在蘇聯一個半月,演出之餘,參觀工廠、戲劇學校、電影學院、蘇聯戲劇藝術展,觀看歌劇、話劇、芭蕾舞著名作品演出十六場。愛森斯坦邀請梅蘭芳拍攝《虹霓關》“對槍”一節,拍了五個多小時,梅蘭芳堅持著到達極限的體力,並且動員大家配合到底,“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來處理”的導演構思遂得以完成,此片後來被稱為“偉大的愛森斯坦拍攝的偉大的梅蘭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