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1 / 2)

松山激戰,歷時十天,明軍大敗,清軍獲勝,明軍被殺53783人,損失馬匹7444匹、駝66峰、甲冑9346副。另外“赴海死者,以數萬計,浮屍水面,如乘潮雁鶩,與波上下”(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捲上)。明軍投海死者及丟棄馬匹、甲冑數以萬計。

爾後,皇太極大規模進兵松山,必欲破城,擒洪總督。松山城內,缺糧短薪:“米糧有限,主客聚食,三月之後,恐不可支。”明朝兵部認為:松山城內,兩萬士卒,堅守時間,不能久待——“非餓死,則殺死”。

松山被圍,斷絕外援,情狀危急,明方奏報:“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封疆誠岌岌危矣!”(《明清史料》乙編第四本)總兵曹變蛟,為明驍將,曾經轉戰千里,27晝夜不解盔甲。九月,洪承疇、曹變蛟等盡率城中馬步兵,突圍失敗。十二月,洪承疇以兵6000人,夜衝清軍大營。清軍還擊,斬400餘人。明軍退入城內,緊閉城門。關內援兵,竟駐寧遠,蜷縮城內,不敢前進。洪承疇“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隊而出”(蔣良騏《東華錄》卷三)。松山明軍,坐困城中。

崇德七年即崇禎十五年(1642年)初,松山城內,兩萬士卒,軍民飢困,“闔城食盡”(夏燮《明通鑑》卷八八)。洪承疇派人執密札求援,結果未得粒米寸薪。城中嚴重缺糧,殺馬充飢,後至人相食。朝廷先派順天巡撫楊繩武督師救承疇,但兵不敢出戰;又派副將焦埏赴援,出山海關敗沒。副將楊振請行,至呂洪山遇伏,軍沒被俘。清軍令楊振往松山說降。接近松山城時,楊振就地向南坐,對從官###說道:“為我告城中人堅守,援軍即日至矣!”隨後,楊振、###皆被殺害。時“松山城內,糗(qiǔ)糧罄絕,人皆相食”(《清太宗實錄》卷六十)。

第四十講 松錦大戰(5)

松山副將夏承德,不甘坐以待斃,遣人密約降清,許諾為內應。二月十八日夜,清軍應約攻城,由南城牆登梯而入,松山城陷落。次日晨,夏承德率部生擒洪承疇及巡撫丘民仰、總兵王廷相、曹變蛟、祖大樂等。然後進行全城大搜殺,誅斬明巡撫丘民仰及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官員百餘人,兵丁3063人等。夏承德部下俘獲男婦幼稚3113人,獲准免死。清軍獲甲冑軍械15267件,各種火器3273位,金銀珠寶15000多件,綢緞衣服等15900有餘。皇太極下令把洪承疇及祖大樂等送往瀋陽,將松山城夷為平地。

攻破松山城後,清軍集中打錦州城。此時錦州城也沒有吃的,也是殺人相食,祖大壽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剃髮投降。這是祖大壽第二次降清。

松錦大戰,皇太極的兵略是:圍城打援,斷糧阻截;洪承疇的兵略是:合兵前權,穩進穩援。他吸取楊鎬分兵失敗的教訓,而採取“合兵”與“穩進”的戰術。結果:兵是合了,前權重了,穩當進了,就是沒有做到一個“援”字,全軍覆沒,自己被俘。皇太極的關鍵是“打援”,而“援”怎樣打法?皇太極高明之處在於:第一,斷敵糧道,逼其後撤;第二,設伏截擊,攻其不備;第三,外攻內應,陷其四城;第四,擒獲主帥,誘其投降。

松錦大戰於明清興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役以清軍殲滅洪承疇援錦大軍與奪佔遼西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而告終結,併為爾後入主中原奠定基礎。後乾隆帝說:“我太宗大破明師十三萬,擒洪承疇,式廓皇圖,永定帝業。”嘉慶皇帝撰《太宗皇帝大破明師於松山之戰書事文》

嘉慶皇帝也說:“太祖一戰(薩爾滸大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松錦大戰)而帝業定。”(顒琰《太宗皇帝大破明師於松山之戰書事文》)總之,薩爾滸大戰、沈遼大戰、松錦大戰是清朝開國史上的三塊里程碑,反映了清朝崛興史三次重大的歷史轉折。明朝與後金—清自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撫順第一次交鋒,至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前,在近30年間,曾發生大小百餘次爭戰,但對明清興亡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上述這三大戰役。薩爾滸大戰是明清重大軍事衝突的開端,標誌著雙方軍事態勢的轉化——明遼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沈遼大戰是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高潮,標誌著雙方政治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後金在遼東統治的確立;松錦大戰是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標誌著雙方遼西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為破山海關、定鼎燕京、入主中原,準備條件,奠下基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