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這些當兵的誰肯跟你走?你前腳一走,後腳這裡又會有一位新陛下,到時候你後悔去吧。
宋真宗大驚:我靠,我怎麼沒想到這一層?
這時候高瓊已經懶得說話,猛一揮手:起駕,陛下要親征。不由分說,強行抬著宋真宗去戰場了。
這時候澶州已是危在旦夕,遼兵日夜攻城,守城的將士早已認了命,沒了鬥志。卻忽然看到北門方向翠華搖搖,竟然是宋真宗親自趕來慰問了,頓時軍士們感動得號啕大哭,狂呼萬歲,聲傳百里之外。
那邊遼國的元帥達攬也看傻了眼,心想這大宋是不是犯了糊塗啊,這才多大一點小事啊,怎麼皇帝自己跑來了,仗有這麼一個打法的嗎?太不講道理了吧?還沒等想明白,腦袋上已經重重地捱了一記,也不知是飛石還是冷箭,達攬怒叫一聲:我不服,大宋君臣啥玩意兒都不懂,瞎他媽的搞!語罷,氣絕而死。
這邊皇帝親征,那邊元帥喪命,這一仗,不用打已經知道結果了。
遼國的老大蕭太后暈了,弄不明白大宋人是真的不懂呢,還是搞了什麼奇兵,就提出來議和。
從此罷兵,稱兄弟之國。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里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現在再回頭看看這個《推背圖》,越看越感覺像是當年戰場上的某一個大兵,因為看到皇上御駕親征,心潮澎湃了後又起伏,一激動憋出這麼幾句歪詞。後來看這幾句詞實在是沒地方放,就順手塞《推背圖》裡了。
總之,這個《推背圖》像紀實文學,不像預言。
宋真宗雖然僥倖贏了,但回去後越想越後怕,就恨透了寇準,把他弄出了朝廷,外放做官。又過了幾年,宋真宗開始正面評價這場戰役,越評價越覺得自己了不得,於是決定去泰山封禪。
但是去泰山封禪,那需要非常之高的德性才行,自古以來,有資格登上泰山的,也只有秦皇漢武寥寥幾人,宋真宗他夠這個格嗎?
大臣們都說不夠。
宋真宗沒辦法,只好用重金賄賂大臣。皇帝對大臣行賄,這是歷史上少見的現象,只是宋真宗送給宰相王旦的禮物,就是裝在一隻酒罈裡的滿滿的一罈大珍珠,王旦不好再退回來,但卻終生以此為恥,臨死前吩咐兒子不許給自己穿華服,要穿黑衣剃短髮,表明自己對不起先祖。
而寇準則不然,他是拼了老命地跟著起鬨,還弄了花花草草的祥瑞出來,前跑後顛地表現自己,可是他已經失去了讓皇帝賄賂他的資格,最終全都是白費力氣。
這時候,有一個與寇準關係最要好的太監周懷政出來了,這位周懷政開始時是靠著寇準的聲望提高他在宮裡的地位,但寇準失勢後,他也遭到了冷落。可是他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失寵的事情,就每天讓小太監來傳他,假說皇上找他進宮有事,等他進宮之後,就找個沒人的空屋子,在裡邊一蹲半天,出來就得意洋洋地忽悠別人說皇上是如何如何地信任他。
這一招還真把別人唬住了。
可來來去去,總是這一招也不成啊。於是周懷政就考慮了一個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案:
密謀起兵,殺盡朝中大臣,再請寇準回來做宰相。
這絕對是一個好計劃。
如果沒人告密的話。
結果周懷政的計劃被同黨拿到了宋真宗面前,周懷政的小命因此丟掉了,而寇準,他也徹底地失去了王朝的信任。
弄到這份上,寇準的做人是絕對絕對地失敗。
但他卻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居然成功地走進評書裡,混成了一個接近於半仙一樣的人物,讓人活活地羨慕死。
不明白,預言書裡也沒提到這事兒,我們就更無法弄清楚了。
。。
劉太后狸貓換太子的預言(1)
第十八象 劉太后狸貓換太子的預言 象十八辛巳艮下艮上艮
讖曰:
天下之母,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治安鞏固。
頌曰:
水旱頻仍不是災,
力扶幼主坐靈臺。
朝中又見釵光照,
宇內承平氛象開。
第十八象劉太后狸貓換太子的預言
“天下之母,金刀伏兔”,在這裡劉太后三個字寫得明明白白。因為劉字的繁體是卯金刀,再沾一個力扶幼主的邊,垂簾聽政的要素也湊齊了,於是狸貓換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