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南亞次大陸(天竺)。但是古代中國人,多認為天竺(古代印度)也在西面,所以很容易生出誤解。法顯及後來的玄奘,都被認為是西行求法①。實際上,西行只是途經的西域地區,而南行天竺才是目的地。但西行所經過的國家,確實多是信仰佛教的地區。
商路通了,佛教東傳之路也就通了。此時佛教已經漸漸開始從大夏、安息、大月氏向東越過蔥嶺,傳入中國的西北地區,最後傳入內地。我們不準備在這裡具體地描述傳播路線,因為牽涉很多難記的地名、名稱及彎彎繞繞的路線,還是讓我們看一看有關佛教傳入的標誌性記載吧。
據《三國志》裴注的資料看,前面提到那個被匈奴人驅趕的大月氏,在移居地逐漸強大起來,先後將賓、大夏、高附、天竺等國併入自己的版圖。《三國志·魏志·西戎傳》注引還有這樣的記載,當時的大月氏王曾派遣一位叫做伊存的人來到漢地,將佛經口授給當時東漢的一位博士弟子景盧,這部口授的經典被稱作《浮屠經》。這一記載沒有說明伊存的身份,也許他是大月氏的一位官員,或是一位僧人。如果究其細節,伊存和景盧兩人中,起碼有一位精通兩國語言。這一年,大約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巫師們的咒語(2)
口授佛經,是佛教傳播過程中的傳統方式。因為此時離佛教第一部文字經典的問世,還有100多年的時間。從釋迦牟尼在世,直到他滅度500多年(公元1世紀),這段時間裡,佛教僅有口傳的經典,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口口相傳,是佛經在印度流傳的重要手段。直到800年後,法顯西行求法時,這種口傳的方式,在北天竺很多地方,仍然被僧人們採用。據《佛國記》說,法顯來到這裡後,驚奇地發現,“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可見,直到此時,這裡仍然沒有書寫的文字經典,只有口頭傳誦的經典。所以,法顯等人在北天竺諸國一無所獲。因為法顯西行的目的,是求得佛教梵文或巴利文戒本和經本,並在當地進行抄寫,而不是記錄口傳的內容。這很可能與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文字經典有關,他們顯然認為口頭的傳誦,不可能像世代傳承的文字那樣言之鑿鑿。雖然到此為止,佛教誕生寫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①,但佛教的發源地及附近地區,仍然堅持口頭的傳道方式,可見傳統習慣的根深蒂固。在這一點上,中國人的觀念則完全不同,他們更相信文字是千古不變的,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就開始用文字記錄各類經典,可見中國人重視文字記錄經典的習慣,確實由來已久。既然視經典為權威,那麼為了取信於人,自然也是拿經典說話。所以,偽經氾濫,也就成為這塊土地上製假販假的最早典故和最高“成就”!
就在伊存授經這一具有標誌性事件發生後的60多年裡,大漢帝國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短暫的王莽改制,國號曾一度由“漢”變成了“新”,劉家的天下也變成了王家的。第二件,就是光武帝恢復了漢家的天下,史稱東漢或後漢。這兩件事情似乎與佛教東傳沒有什麼關係。但第三件事情的發生,則直接續寫了66年前的那個故事。
此時,正是光武帝的繼承者明帝在位,這一年是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下了一道詔書,號召天下有罪的人,可以用一種叫做縑的細絹贖罪,這種贖罪方法頗有些花錢消災的意味。中央政府可能非常需要這些細絹來充實國庫,或用於施捨各類祭祀儀式。第一個對此詔令作出響應的,是楚王劉英。這位當朝皇弟與皇上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派遣中書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送到國相(為中央政府派駐各封國的特派機構)處,表示願以此贖以往的罪過。明帝得知此事後,感到非常高興,馬上下詔說:“楚王熟讀黃老之微言,崇尚浮屠(佛陀、佛教)之仁祠,齋戒三月,與神為誓,有什麼值得悔過的?他所奉獻的縑素可供養伊蒲塞①、桑門②。”這道詔書,被迅速下達到各封國,很有點宣傳先進模範的味道。
從這道詔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明帝與他的兄弟楚王劉英都將佛教與黃老之學混同於祭祀與方術。據《後漢書·楚王英傳》記載,劉英晚年“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而皇帝公開肯定這種做法,並以中央政權的名義,在全國發起向楚王學習的號召,無異於倡導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尊道崇佛”運動。這一記載使我們注意到,“浮屠”作為祭祀物件,第一次在中央政府的權威檔案中,得到與黃老祭祀同樣的肯定。
東漢開國之君光武帝的幾個兒子,都喜歡鬼神方術,其中也包括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