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敲骨吸髓(1 / 2)

小說:明末親軍錦衣衛 作者:奔叔

回到王盡忠的營地,正式的檢閱了他的將士,趙興心中有了點底。不管現狀如何,最少讓趙興知道,這還是一支遵守紀律的隊伍。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軍隊的標準,不是看他的將士如何強壯,不是看他的裝備如何精良,最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標準,那就是紀律性。

這支軍隊雖然現在只剩下不足六千,雖然他們的紀律是出於王盡忠巨大的人品影響,但這不重要,只要懂紀律,只要遵守紀律,這就是一支真正能戰軍隊的基礎。

“說一說整個軍隊的狀況。”趙興坐在簡陋的守備衙門裡,詢問著王盡忠。

王盡忠嘿嘿一笑:“我不過是帶兵訓練,真正幫我管理這支軍隊的,是我的好兄弟陳策。”

趙興恍然,立刻對坐在王盡忠身邊的布衣文士陳策拱手:“早就想找先生幫忙,但卻沒有來得及見面,失敬失敬。”

面對這個禮賢下士的年輕欽差,陳策坦然一笑:“其實,欽差所作所為,可比我中間引薦強上百倍。欽差大人的做為,更讓將士安心啊,這還何須我這中間人多此一舉。”

“先生在這次事件中,能秉承一個士子對國對民的負責任,這足以說明先生之品行,本官將在上奏皇上中給予肯定,希望先生將來能出仕為國操勞。”

童生做官,不是不可能,那叫恩官。只是不受官僚集團認同罷了。

陳策一笑:“官場我算是看透了,算了。要是我兄弟免罪,依舊做個將軍,我還是幫這個大字不識的夯貨做做師爺吧。”

趙興哈哈一笑:“既然先生志不在仕途,也就算了,還是說說現在王將軍軍隊的狀況吧。”

陳策也不看賬目,就如數家珍的彙報:“王守備所轄一堡十墩,二十營,應有並員六千,實際有兵五千。”

趙興就一伸大拇哥:“了不起,在這個年代,各地駐軍有一半將士就非常不錯了,王將軍果然盡責。”

陳策繼續彙報:“後來,總督派來圍剿我們的趙何將軍的隊伍加入,共計有兵一萬一千。”

直想看向坐在王盡忠一邊的趙何:“你就是那個戰場譁變的趙何將軍?將軍也是忠義正直的好將。”

趙何欠身:“多謝欽差誇獎,大人這次如此處斷榆林軍事,末將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趙興大手一揮:“好說,做為將軍,就當正令毫不猶豫,亂命堅決拒絕。這次你幫助王將軍殺韃子,有功。”然後充滿期待的詢問陳策:“能戰的有多少?”

陳策的神情一暗:“扣除軍中馬伕火夫等雜役,應該有能戰之兵六千。”

趙興驚呼:“這麼多,這可比當年徐光啟督師冀鎮時候,七千人,能戰之兵百不足二百多多啦,王將軍是怎麼做到的呢?”

王盡忠笑道:“我們這一帶,都是一代代的傳下來的軍戶。現在施行募兵制,我就在原先的軍戶裡挑選了精壯者招募,挑選也算嚴格。更因為我們這裡經常受韃子打穀草的侵襲,戰鬥不斷,自然也就淬鍊出來了一支能戰的將士。而真正的功勞,先前的時候,陳策先生能讓將士們吃飽,吃飽了就能訓練戰鬥,所以才有這麼多能戰之兵。”

趙興聞聽更感興趣,在這個年頭,能讓這些將士吃飽,簡直就是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於是立刻向陳策請教:“先生是如何讓將士吃飽的呢?”

陳策轉身,從牆角的書箱裡,拿出了一本翻看都破爛的書,雙手奉上:“在下也沒有通天之能,只是得了這本書,按照書中之法,發動將士家屬耕作罷了。”

趙興雙手小心的接過,看到書目《農政全書》當時就大喜,他可知道,這是徐光啟對農業最全面的著述,在這個年代絕對是一本最權威,最切合實際的農業寶書。

陳策介紹道:“當年徐大人父親去世,徐大人回家守孝,恰逢江南水災,農田盡淹。大人十分憂心,恰在此時,他的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帶從外國引進了一種高產農作物甘薯,極易成活。

徐大人立即讓朋友帶來一些秧苗,開荒試種,果然豐收。於是他把種植心得編成小冊,傳送鄉鄰。本來只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這樣得以在江浙推廣。

幾年以後的初冬,守孝後回朝不久的徐大人,因與大臣們政見不合,一氣之下,告病到天津閒住,繼續試種甘薯。他發明了地窖保溫技術,成功地將這一高產農作物品種,介紹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儲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

在下對徐大人仰慕萬分,親自去他門下求教,才獲得這本寶典相贈。於是拿回來,在這一帶播種儲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