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監軍,由東林提出,趙興完全贊同並且敲死。但東林黨人本來就是南方仕宦人家出身,哪裡受得了那個苦?在加上武將勳貴們,已經將厭惡和尋機整死他們的意思表露無遺,於是,東林黨人就更不敢去了,於是,趙興就正式提出,由今年的恩科和北科選拔出來的進士,做為監軍,奔赴各地軍隊行監軍之職做為歷練。規定三年為期,若是出眾,便給予提拔重用,即便是平平,也當做為資歷。用這種種優惠,來鼓勵新的進士勇擔國難。
在這一點上,很有點兒支援西北的意思。
而曹化淳做為皇室代表,做監軍提督,嚴格監控監軍濫用職權,嚴禁監軍越權。
皇上是高興的,因為未來的監軍都是自己的天子門生,而這個監軍提督又是自己的心腹大伴,如此一來,就等於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皇權之下,未來也就不必擔心,軍隊造反,不必擔心有黃袍加身。
武將們也高興,為了取得皇上的信任,監軍是有必要的。但是,這一回的監軍與往日不同,只是監督武將們的忠誠,並且完全可以把武將的委屈,上達天聽。到時候就不會被那些狗屁文臣誣陷。
在歷朝歷代,人們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人們是從內心裡認為,皇帝是英明睿智的,都是朝廷裡出的奸臣。是奸臣矇蔽了皇帝,所以,只要把下情上達,皇帝就會撥亂反正就會殺了奸臣,就會讓天下重歸太平。
有這樣的思想一點都不奇怪,原因就是,上下幾千年儒家思想的教育,是從胎兒開始的,已經深深的將忠君愛國,三綱五常,刻在了骨髓裡。
還有一點,之所以人們相信皇帝是睿智的,是被矇蔽的,是一種心理安慰,天下都到了紛亂悽慘人吃人的地步了,如果再沒有一點希望,還讓人怎麼活呀。
而皇帝們不管多麼昏庸殘暴,在事情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的時候,都會樹立出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然後推出去殺了,以平民憤,以緩解社會矛盾。
就比如眼前的這個崇禎皇帝,就是天下皇帝裡找背鍋俠的典型,不管是大事小情,總要找一個人背鍋來推卸責任。只是他找的背鍋俠太多了,後來已經到了大臣們上朝,需要辦理完後事的程度了。
奸臣可以有,但不能多,多了就爛了,人們就習以為常了。就比如說現在,崇禎皇帝時刻準備著,把這一個為國為民上躥下跳的孤臣,作為未來自己的背鍋俠,直接砍了。
不過,什麼事情在他的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多麼大的危機在他的面前,都能從容化解。而在這一段時間相處之中,君臣之間竟然漸漸生出了友誼。
天家無親情!這是崇禎一再警告提醒自己的,但是,友情這個東西,不知不覺的來,來了之後就再也難以割捨了。所以,崇禎一直讓他背鍋,但一直沒有砍他,而那些敵對的大臣,連篇累牘的上摺子告他,崇禎採取的態度就是,留中不發。然後就當沒有這回事。
最近有人不是沒有上摺子提出,所謂的天子門生,都已經是趙興的門生了,就這兩年來考出來的2000左右官員,他們帶著趙興的金花錢,叮了當啷的招搖過市,視力已經相當龐大了,已經出了趙選官之說。而更有別有用心者,直接給趙興安了一個名號,二皇帝。
這可是一個相當相當犯忌諱的名詞,原則上以老朱家人的性格,豈能留著趙興。
而可就怪了,所有的人都知道,崇禎對待大臣,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但唯獨對這個趙興是信任有加,恩寵無比,幾乎做到了言聽計從。
其實啊,對純真的評斷,是偏頗的。就比如說他對群臣的猜忌多疑,在歷史上,東林黨人除了做什麼事都為了自己,哪裡有為天下蒼生,為這個朝廷著想過?皇帝處在這個位置,你給他一個他不猜忌多疑你的理由。
再說刻薄寡恩,到後來,一個個站滿朝堂的文武大臣,整天想著怎麼樣迎合新主子,你都背叛他了,還要求他對你恩寵,你要不要點臉?
還有一點,說他性格操切。大明朝廷已經到了水火兼油的程度,他能不急嗎?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急,如果他再不急,那這個老大帝國就根本存在不了7年,建奴第次入寇的時候,就已經轟然崩塌了。
而現在趙興做的種種事,都在為皇家考慮。就比如說外面傳言的趙選官,崇禎就認為,他們純粹是胡說八道。
科舉選材,我也希望不讓趙興主持,可是,我讓你們主持,結果你都給我賣了,到不是誰選了,乾脆你們給我來了個誰賣了。
同時,趙選的,不也是自己的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