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田看明白了趙興的痛苦,但為了國家大計,他沒有心軟的不再發聲。只有將整個雲南真正的內幕告訴這位一心推動國家變革的人,讓他心中有一個真實的底,才能有備無患。或者是,知難而退。不至於弄出一個夾生飯,最終還牽連大家身敗名裂,功敗垂成。
“這第三害,就是秀才。”
趙興也存著郭廣生想的一樣的心情,於是強打起精神:“秀才怎麼又成了一害?”
郭廣生道:“國朝養士,只要取得秀才以上功名,就可以減免他名下的土地上的徭役賦稅。”
這個趙興知道,於是仔細往下聽。
“但是,大人您也主持過兩科科舉,更辦了那驚天的科場舞弊大案,應該明白現在大明的科考制度,已經頹廢到了什麼程度。”
趙興痛苦的點頭。
“而單單咱們城外的豪族楊家,雖然沒有出現舉人以上的身份,但一族20秀才,就幾乎佔盡了城外所有的良田。”
“一族這麼多秀才?這也算是天下奇聞美談了。”
郭生田搖頭:“不足為怪,他一個家族兩千多口人,再加上咱們這裡讀書的人本來就少,而各省名額在那,競爭根本不激烈,同時考秀才舉人,就在州府省裡,那些家大業大,有錢有勢的,弄一個秀才不跟玩兒似的,反倒是窮苦者,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趙興深有同感,上次京城掄才大典,那麼嚴密的層層遴選之下,還是有那麼多不合格的考生進入呢,何況是地方上的,這個現在看來是不足為奇了。
“那麼,楚雄有多少秀才?”王慶一詢問。
郭生田痛苦的回到:“四百秀才。”還沒等趙興驚訝,郭生田再次爆料:“全省有秀才三千七,這還不算,還有監生。”
趙興這次是真的坐不住了。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廕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廕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廕生亦稱廕監。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他們雖然沒有真正監生出學致仕的資格,但身份卻和監生相同,也就是說,他們依舊算有功名的。他們都有享受名下免賦稅土地的資格。
“那麼,監生又有多少?”
郭生田苦笑:“這個學生不知道,不過,現在在雲貴川,流行家族集資捐監生的習慣,哪怕是一個窮掉了底的家族,只要有一個識文斷字的,這個家族就寧可賣兒賣女砸鍋賣鐵,也湊足銀錢,上下走動,為其捐一監生。如此,不但家族有事,這個可以能見縣令不跪的為大家出頭,同時,還能將全村的土地,都寄在他的名下,如此,一村世代不再繳納稅賦。”
最終趙興沒有底氣的詢問:“那真正向朝廷上繳賦稅的,到底能有多少?”
郭生田肯定的道:“絕對不會超過一成。”
面對著浮現出來的總總阻力,面對現在的現狀,趙興猛的一敲桌子:“施行變法,必須施行變法。要不然,這個大明就不是亡於建奴流寇,而是亡於士紳大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