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這個大明帝國,拯救這個漢家天下,憑藉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是千千萬萬人一起努力才行。
鄭國公想了下趙興的提議,立刻拍手叫好:“開恩科好啊,這樣就可以避開正式科舉的弊端,緊急為皇上提供一批感恩而可用的人才。”
鄭國公這麼說是因為,正式的科舉有其一個已經相當完備的程式了,而對現在急需自己人手的崇禎是最不適合的。
中國,是一個講究資歷的老人政治,正式科舉考試考中的,殿試一甲三名立即授職,但所謂授職卻是,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二三甲進士再經“朝考“,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選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翰林,都是幹什麼的?沒事幹的人,去整理檔案的文員。三年後才分發各部任主事(部員)也就是搞學習觀摩,或分外地任縣官。然後再一步步熬資歷,沒有個七老八十是進不了朝廷班子的。
這也就是說,崇禎元年開的那科,要想步入朝庭的決策層大用,最起碼是十幾年後的事了,十幾年後?朕的大明早就亡啦。
至於趙興和張之及這種年輕就高位的異類,是因為他們看著是高位,但他們只是崇禎的親軍指揮,是打手,卻不是決策者。現在需要的是站在朝堂的決策者。
而恩科就不同了,他是加恩特取,是可以由皇上立刻選拔任用的,也就是說,先不閒置他們,而是直接上崗。
崇禎皺眉:“可以開一個恩科了,大明官員缺額太多啦。”
崇禎說的是另一個角度的實話。大明每三年一科舉選拔官員,但這裡源源不斷選拔出來的官,不夠殺的。在大明當官,絕對是一件高危工種。
洪武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就株連了十四萬官員及其家屬,把大大小小的官員殺得一乾二淨,弄得朝廷無官可用,老朱不得不直接從國子監提拔,曾經有一個國子監監生剛出校門,就做了布政使的先例。
到了朱棣的時候,南北案殺的更狠,等到了萬曆時候,東林用三大案打擊異黨,什麼山東黨,北方黨,浙黨楚黨,通通幹倒,也出現過上朝之後,往那一站,六部僅有一個尚書的局面。
接下來閹黨上位大開殺戒,閹黨倒臺東林再起,逆案一下打倒三百多。而崇禎後期心理變態了,所有的官員上朝前,都要讓家人給自己準備好後世棺材才行。
而估計這次建奴入寇京畿,還得狠殺一批,那官就更缺了。從國子監直接提拔,或者不定時找個名頭開恩科,就是這種應急辦法。
“那就定在今年秋天,不管建奴退不退兵,都開恩科。建奴不退,我們可以以此鼓舞士氣,建奴退兵,可以大勝之名。”崇禎急切的定下。
趙興搖頭:“這個理由不好,這會讓士子們期盼下次建奴入寇的。”
趙興別有用心又道:“這次開恩科,只從北方取,不帶南方玩。藉口就是安撫戰亂中的北方文人士子。只要文人士子不亂,流民草寇也就不足為懼了。”
趙興說的才是根本。歷朝歷代農民起義都是不會成功的。不要跟我說漢高主劉邦,他要是沒有張良陳平,他也狗屁不是。不要跟我說朱元璋,他要是沒有徐達李善長,他也玩不轉。李自成要是沒有李過宋獻策,他連北京長什麼樣也都會不知道。只要文人不參與造反,天下只能亂而絕對不會亡。
然後繼續推行自己的別有用心:“這次,請皇上親自當主考官,選拔屬於自己真正的門生,選拔真正對皇上,對朝廷有用感恩的人才。”
皇上親當主考,這是破天荒的事。在科舉中,最注重的就是主考是誰,一旦當了主考之後,就被所有參加科考的考生奉為師尊。而文人最重師生之情,一旦結下師生之緣,這一生一世,就再也分割不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該死,一個黃埔掛名校長,就穩定了他在整個中國官場裡不可撼動的地位。
崇禎愣了一下,然後歡喜的拍手:“朕就做了這主考啦,就收一批真正的學生為我所用。嗯,到時候,趙愛卿你就當副主考,咱們君臣一塊上,為國選一批真正的人才。”
從此,這種時不時找藉口開的恩科特科,背後所有的人稱為趙選官,成為趙興一黨,真正忠君愛國者。
趙興謝恩之後,陰陰的笑,笑的滲人:“摻沙子,選拔北方的學子,能人,往風雨不透東林黨裡摻沙子,在官員行列,摻進皇上真正的門生弟子的沙子。”
齊國公一拍手:“這個辦法太好了。現在一黨獨大的東林黨,都是南方人,南方人性格儒弱,在大明虎狼環視的時候,是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