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2 / 4)

錢塘海潮倒灌,紹興百姓飽受鹽鹼地侵蝕之苦。唐朝時興建的海塘和蓄水湖到明朝已完全淤積毀壞。誰能想象,號稱魚米之鄉的紹興在明朝前中期曾經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下雨就是大水災,不下雨就是大旱災。唐朝時利稅豐饒之郡,彼時連肚子都填不飽。

直到紹興知府湯紹恩修三江閘口並百里海塘,紹興才重新成為江東最富庶的郡縣。為抵禦錢塘大潮,三江閘的地基一直向下打到岩石層,在岩石層鑽孔卯榫,澆灌鐵水。地面上每隔五個閘洞,前設巨石修築的分水梭墩,成為抵抗潮水的中流砥柱。閘洞深淺不一,依託天然岩基而定,每個閘洞的岩基上,設定了內外檻以承閘板,並有閘門啟閉系統。

這套大海堤與閘門起到的作用是當海潮倒灌時,關閉閘門隔絕鹹水,當內地洪澇時,開啟閘門疏浚洪水。海閘之上是大型石樑架起的橋面,這是一座長50丈,寬3丈,高承重的公路大橋。三江閘海塘修築期間,工程多次被海潮沖垮,最後,知府湯紹恩**上衣睡在海塘之上,說大堤若再潰決,作為知府,他與海堤共存亡。以這種決心,三江閘才得以修築完畢。三江口海閘系統從明朝一直用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新的水利設施取代,甚至在那時,海閘上有400多年曆史的大橋,依然能通行載重卡車。

紹興是魯監國的都城,魯監國是比隆武更窮的政權。方國安駐軍嚴州,取食衢嚴二州魯王政權控制部分。王之仁駐西興,取食寧波。兩軍一在錢塘江上游,一在下游。這是魯監國僅有的可戰之兵。

江上之師,主要部分是來自浙東各地的義軍。隆武帝曾給魯監國送來10萬兩軍餉,魯監國把人家送錢的大臣給殺了。這下真的要以三府之地養兵十萬了。江上義軍士兵1年軍餉只有10兩銀子,根本填不飽肚子,就這點義餉還被方國安打劫過一次。

於是,打糧和勒捐便成了唯一的辦法,義軍士兵衝進百姓家裡,搜刮盡最後一點餘糧。

欽江號上經常能看到不同部屬,服飾雜亂的明軍在三江閘附近來回掃蕩,伴隨搶劫的其他軍紀敗壞之事也在所難免。

隆武政權起碼能做到只向富戶地主勒捐,魯監國則是不分大戶小戶,統統掃蕩乾淨。劫掠對民心向背造成了很負面的影響,短暫的民族主義狂熱過後,吃飯才是更實在的問題。

…………

錢塘江,西興,地當渡口,隔岸與杭州相對,又為浙東運河起點,錢塘江防要害所在。魯監國的軍事支柱,武寧伯定海總兵王之仁駐紮於此。

江南岸,冠山頂,一座高壇之上,魯監國朱以海拜方國安為鎮夷大將軍,總統江上諸師。

明軍錢塘江防線,系從嚴州衢州山中伐大木,順江漂流至下游撈起。以大木沿江列寨,連戰船為礁。各營首尾相連,呈卻月形,防線顯得很是堅固。此刻監國殿下登臺拜將,諸帥依朝班站列,數萬士卒旌旗招展,軍操聲震江谷。

赫赫軍威中,王之仁卻有一絲隱憂。

浙東初起時,群情振奮,人人俱言提師北上,直搗黃龍。如今卻以錢塘江為鴻溝,企圖偏南一隅。與佔據大半個中國的建虜相比,握有寧紹臺三府的魯監國政權,募集的這十萬軍隊是隻一次性軍隊。餉械兩缺,如果不能趁士氣尚高之時迅速擴張獲得新的軍餉來源,等師老民疲,後果不堪設想。

但沒辦法,確實打不過。

博洛北返後,杭州城中守軍主要是浙閩總督張存仁的督標兵與杭州總兵田雄一鎮3200人。方國安與王之仁合兵數萬,在杭州外圍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他們無力克復杭州城。等勒克德渾近萬八旗兵到,浙東明軍更是隻能枯守錢塘江,民心士氣都在迅速下墜。魯監國才想到用築壇拜將這種宣傳文章來提振下人心。但這不會有什麼實際作用。

拜將禮閉,王之仁回到衙門,守序正在等他。

錢塘江是條比長江更坑的內河,江灣入海,河水從狹窄的河道迅速鋪滿杭州灣,流速變緩,泥沙沉積。錢塘大潮水對泥沙的頂託作用更是超過長江口,暗沙淺灘無數。

對定海總兵王之仁來說,駐軍錢塘是必須的部署,但在錢塘江上,他卻無法使用大海船。這些船現在都停在寧波,處於閒置狀態。守序花錢僱傭4個月,明年南風起就歸還,期間一切整備修理勤務由守序負責。王之仁想不出來拒絕的理由,這筆生意很好談。

戎大帥的兵被王之仁從前線抽出,安排給守序引水導航。

“戎廣德。承蒙道上的兄弟抬舉,叫我一聲大帥。”戎大帥朝守序拱拱手

守序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