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
英國重茶輕咖啡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別是奶茶。薩吉亞提雷的電影裡處處可見。英國人設東印度公司,最大宗產品就是茶,加爾各答和孟買既是轉運地,當然也喝茶。不過印度茶比英國甜得多,奶味又重,簡直不像在喝茶。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關。印度館子裡的甜點和中東糕餅店的甜食,不僅做法像,而且一樣甜得叫人沒法下口。
其實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從衣索比亞開始,沿著印度洋傳至中東和印度,時間遠比茶傳到英國要早。到現在,南方印度還喝著咖啡。這或許和產地有關,咖啡算是熱帶植物,必須又熱又溼,海拔又高的地方才種得出好咖啡,難怪哥倫比亞、巴西的咖啡舉世聞名。
南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出咖啡,可惜質地差一些,可能是產地海拔不夠高。
英國可能是西方少數重茶輕咖啡的國家。午茶那一套,優雅得近乎繁瑣的儀式,幾乎成了帝國遺風的象徵。英國人罵頑固的保守派為“硬得像柏油路沙礫層的保皇黨”。而這些保皇黨出現在諷刺漫畫裡的造型,經常就是禮帽、雪茄及身倚午茶桌旁。
午茶几乎成了英國人的刻板印象,美國電視裡出現英國人角色,多半都要安排她喝上兩杯茶,比如珍·西摩兒。高傲的英國人混跡美國,也還是堅持喝茶,一再聲稱自己沒法享受咖啡。
咖啡館像大學
英國人其實是喝咖啡的,至少在十七八世紀是。當時,咖啡被認為是哲思飲品的民主的象徵。倫敦的咖啡館充斥著文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只要花上幾分錢,人人都可以踏進煙霧瀰漫的咖啡館,處處聽見丘吉爾或蕭伯納式的英國機智雋語,所以咖啡館又被稱作是“一分錢大學”(Penny Universities),並且有文為證:“大學之偉大,吾思莫如於此,入此地可身如學者,惟僅費一文錢。”
20世紀60年代的臺北咖啡館流行情人座,在壓抑的環境裡提供親密空間,這其實可以遠溯至十七八世紀的英國咖啡館。當時的咖啡館為求有別於一般鄉村酒肆的散座一室,特別隔出一排包廂座。今天紐約一些老式賣咖啡和歐式早餐館子,也還保留著這種包廂設計。侍者穿梭其間,續添咖啡。旁邊有個鑲銅邊的小盒子,上鐫“保證機敏”(To Insure Promptness),翻成今日現行語言,就是小費的意思。這也是給小費這種階級社會惡習的起源。英國咖啡館一直流行到皇家股票交易所的時代。股市經紀人一下班就往咖啡館去,一直到今天,倫敦交易所的職員還被喚作“侍者”(Waiter),像咖啡館的跑堂一樣。
可惜東印度公司出來後,大力推廣喝茶。因為一則沖泡容易,在家只要燒上開水就行,不像咖啡,又焙又磨又煮;再則是經濟上划算,有殖民產地可以剝削,船運又快捷方便,不像從中東亞洲進口咖啡那樣昂貴麻煩。
文化隨著經濟走,咖啡文化在英國算是完蛋了,只剩下一些咖啡館,讓學者當做是“後復辟時期”英國建築來研究。
英國咖啡沒落,愛爾蘭倒還保留一點成績,至少翻開飲品單,還可以發現“愛爾蘭咖啡”。“愛爾蘭咖啡”的特色在加入了一小杯的威士忌,想必是強調祛寒保暖的功用,就連特別盛用的高腳杯也都是先溫過的。
愛爾蘭又冷又溼又多雨雪,冬天不喝點酒就沒法在路上走。電影或文學作品和俄國的一樣少不了有幾個酒鬼混在裡頭。
美酒加咖啡
咖啡裡頭加酒,其實並不罕見,歐式咖啡比如Cafe Brulot就以加白蘭地著名,效果一樣刺激,並且還甜一些,尤其又放進肉桂丁香橘皮,小小一杯不加水,濃縮得像喝川貝枇杷膏。
從前國語歌裡有一首情歌《美酒加咖啡》,大概是作者自我推想,取其又苦又醉人的可能性,不知道真正加起來的結果是甜得惱人。
20世紀50年代臺灣還在美軍文化的影響下,美式咖啡就算是頂尖時髦,還沒其他囉哩吧唆的講究。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2)
咖啡加肉桂還有一款,叫“帝王咖啡”,有時也叫“東方咖啡”,大概因為肉桂是從中國和中南半島傳去的關係。做法是將肉桂條泡入咖啡一小時,喝起來像加了一味不知名的中藥。
肉桂在中國烹飪裡用得不多,就是用了也大都食而不察。到了西方,肉桂反倒流行起來,特別是製作糕點,幾乎都少不了它,比如肉桂蘋果糕。花草茶裡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