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當時的“墳”,用於標明位置,以保證以後可以找到埋葬亡母的墓悼念。若不是“百善孝為先”,聖人孔子恐怕連四尺的封土都不會設。
不過,後面的人卻認準了這一點,將封土堆越建越高,越堆約大,甚至有的帝王直接以此為藉口生生在平地堆出一座小山。
可是,即使這樣,仍有人覺得不夠。
堆起來的山,總是沒有真正的山高,沒有真正的山險,沒有真正的山更醒目。
於是,在秦漢前後,開始出現了鑿山而建的超大型墓葬,往往是皇帝才不大點剛剛繼位,就開始給自己修建死後的安息之所。
這種鑿山而建的墓,被稱為“陵”,出名的秦始皇陵就建在驪山。
但是,這樣還是不夠。
當人們發現沒有所謂的長生和仙丹之後,開始轉而相信死後可以活在黃泉之下的另一個世界,但又不願捨棄生前的一切,於是陵墓的設計開始根據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進行設計。
除了前室的“廟”,後室的“堂”,還設有起居的寢室,左右廂房,傭人,禽畜,車馬,以及無數的奇珍異寶。
而曾被設在大門外的闕則順理成章的被搬進了陵墓的設計當中,並在自視甚高的漢朝,發展到了頂峰。
不過在漢朝之後,唐宋只允許帝王或者受特許恩惠的人的墓前造闕,元明清更是直接將闕給廢棄,陵墓中的闕由此走向沒落。
可是,我們在的這個地方明顯與中原各朝代不同,並且幾乎沒有找到文化相近的地方,這裡為什麼會設有左右兩闕?並且,我們前面的不是門,只是階梯,這闕的位置也設立的不太對啊。
沈大力看我盯著闕出身,有些擔心的問道:“五哥,你盯著這破山神廟看什麼呢?”
我搖頭說:“這是闕,咱們以前進漢墓的時候見到過。”
沈大力回憶片刻後,搖頭說:“我記不起來了,我就記得鎮墓獸。五哥啊,這東西有啥用啊?”
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