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郭榮的想法一樣,劉崇也想一戰而定天下。
劉崇就有點像《三國演義》裡面的魏延,普天之下就怕郭威一個人,郭威一掛,這小子登時就牛逼起來了,膽子也大了,身子也哆嗦了,就一心想進汴京過過真正的皇帝癮。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楚國在這個時候戰敗,不但不是壞訊息,而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只要自己戰勝了郭榮,那麼中原唾手可得。而楚國也因為自己戰敗,短時間之後,萬萬沒有餘力和自己爭奪中原。這麼一來,勸諫劉崇退兵的李廷儒,就有點不受待見了。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你勸老子退兵,顯然不是在替大漢考慮,而是在替你大楚考慮啊,你生怕大漢昌盛起來,生怕楚國佔不了便宜。
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
第90章給契丹人拉活
馬雲和趙普對著地圖商量了半天,他們對於周漢之戰的判斷,主要基於周軍的軍事行動。郭威將兵20餘年,在軍中威望高,什麼樣的驕兵悍將到了郭威面前,都是服服帖帖的,可郭榮不是郭威,郭榮要掌控軍隊,一要打勝仗,培養自己的威望,二要地方將領互動,聯絡相互之間的感情,三要藉著“賞罰分明”為藉口,一面殺雞儆猴,一面調整軍隊控制權,將親信將領,比如王彥超等人安插到軍隊裡面。
郭榮是有安插親信的機會的。而且,還是光明正大的安插。任誰也挑不出毛病。王彥超、慕容延釗、高懷德、高懷亮、趙匡胤、張永德、石守信、趙鼎等白衣軍舊部,在廣順年間,先後被大皇帝郭威提拔,大都掛上了節度使的虛銜(都是遙領的,比如石守信掛的是杭州節度使,可杭州在楚國手裡,他當然不能去了),可是,從行政級別上來看,這些人已經具有資格替代那些老將們了。另外,虛銜和實受(即到官銜所在地上班)級別上一模一樣,權力可就相差太遠了,也正因為這樣,郭威這麼做,國內並沒有什麼人反對。
可這麼做的最大受益人卻是郭榮,因為他可以一道聖旨就能夠把虛銜變成實實在在的(只要平調),而且百官還不能指責這些將領是“倖進”。郭威背了“倖進”的罵名,卻為郭榮創造了掌控軍隊的機會,同時還給了郭榮施恩於王彥超等人的機會。這無疑是郭威在給郭榮鋪路了。當然,郭威這麼做也有另外一層意思,有點類似於後世的競爭上崗,讓那些實受的人,只能老老實實、感恩戴德的工作。一方面朝廷隨時都有夠水平的人換你,另一方面,那些虛銜都盯著實受者,順時準備挑毛病,抓把柄,進而求得實受。
這個機會是怎麼來的呢?打仗,具體來說,就是將河北的軍隊集中一部分,然後藉助和劉崇作戰的機會,考察將領,不合格、不忠心的就全部撤換掉。
馬雲和趙普就是基於這個判斷,他們認定,郭榮是一定要調集河北軍隊的。軍隊一旦集中起來,那麼必然會造成有些地方兵多將廣,有些地方卻異常空虛。由此,馬雲和趙普就派人快馬加鞭的通知李廷儒,讓他勸諫劉崇,以步兵擇險要之地固守,以騎兵在敵後騷擾。這樣的話,雖然不一定能夠勝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崇就能知道偽周實力不是他小小的河東一偶之地就可以抗衡的。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就是逼得劉崇認清形勢,自己退兵。
馬雲和趙普的這個主意,看起來不錯,但卻是典型的沒安好心。如果按照馬雲的設想,河東的步兵如果指揮得當,肯定可以安全退回的,可是深入敵後的騎兵,百分百是全軍覆沒的下場,白衣軍最精銳的可是騎兵啊。郭榮這些人,怎麼可能想不到以騎制騎的方法呢?
可惜,劉崇太自信了,對馬雲這個計劃不屑一顧。李廷儒鬱悶而又無可奈何的退了出來,說起鬱悶,李廷儒不是因為勸不動劉崇,而是因為自己過去的一年裡,在太原城上躥下跳,為的就是讓河東和楚國聯合出兵,可是現在,河東終於出兵了,可他的任務卻戲劇性的演變成了勸劉崇退兵。
昨天,李廷儒還在劉崇面前吹噓劉崇是“大漢第一帝”,從太原城邁向潞州的一小步,其實是大漢中興的一大步,是大漢從此邁向輝煌的轉折點,書寫了大漢最輝煌的一頁。作為這樣傑出的“千古一帝”,您應該向前向前向前。郭榮這個小癟三,那堪皇帝陛下一擊啊。
可惜,一覺醒來,李廷儒的詞立刻就變了,由“向前向前向前”,變成了“原地踏步走”,接下來就是“向後轉”,雄糾糾氣昂昂的從潞州灰溜溜的跑回太原去,郭榮也由不屑一顧的“小癟三”變成了“吊頸白額大老虎”。老虎可不是老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這麼大的反差,就是“反轉劇”,也不會這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