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時期,中央對付藩鎮的主要方法有四個:分散、調任、滯留、平叛。分散的意思是,把節度使的轄地給縮小,過去一個節度使的地盤,現在把他分成五六個,勢力自然就下降了;調任的意思就是,迅速的調動節度使,讓節度使在地方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使節度使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在當地建立威望,比如郭威剛剛當上皇帝,就任命滑州節度使郭崇為宋州節度使,陳州節度使藥元福為晉州節度使,相州節度使李筠為潞州節度使等;滯留的意思,則是指這個人有節度使頭銜,但是卻不到節度使駐地去理政,比如後周的曹英是曹州節度使,可由於他還擔任著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所以曹英只能是留在汴京,而不能去曹州。第三個就是平叛,調任令下達了,那人不聽從,就快速出兵,把他給滅了,比如慕容彥超。
可是,正因為中央這些削弱藩鎮的政策,確實讓節度使的權利降低了,可就像春秋後期那樣,諸侯權利在卿大夫,卿大夫權利在家臣,節度使是沒什麼權利威望了,可是各個藩鎮的鎮將的權利卻增加了。
為了避免鎮將們坐大,郭榮提出來強幹弱枝。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擴充禁軍為藉口,削弱藩鎮。禁軍,顧名思義是保護皇帝的軍隊,在過去禁軍徵兵和藩鎮徵兵是一個樣子,貼個告示,招收百姓入伍鞏固國防。而現在,禁軍擴充不再是招收百姓了,而是直接從藩鎮裡面招收,也就是把藩鎮的精兵強將,全部徵收到禁軍裡面,同時,還不允許藩鎮擴充兵力,這麼一來,天下的強兵都是皇帝的私軍,藩鎮的兵力數量上少了,質量上也差了。
而郭威為什麼會選擇關中做試點呢,因為關中的節度使沒有一個強力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是白衣軍出去的,都是郭榮的小弟,因此,在關中強幹弱枝,沒什麼阻力,等關中整合了,再整合中原,不就順理成章了嗎?也是因為沒有阻力,所以,在關中強幹弱枝一定會成功的,這麼一來,主持人郭榮不就水漲船高了嗎?
第二十四章 限制党項(3)
第二十四章限制党項(3)
王樸顯然是知道郭榮是什麼意思的,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練兵是一定要將領的,而趙匡胤、王彥超這些白衣軍出身的將領,一來相互之間熟悉,關係密切,二來他們能力也強,用他們為將練兵,那自然是萬無一失的。不過,他們倆現在都在河南為官,而且都是頗有權力的節度使,讓他們留在河南,對郭榮來說也是一種助力。如果河南有變,這兩股子人馬就可以作為伏兵來使用了。
就是基於這種考慮,郭榮心裡猶豫,方才出言徵求王樸的意見。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王樸想了想,說道:“王爺既然要練精兵,沒有強將,那自然是不行的,在下也覺得最好將趙匡胤、王彥超等人抽調回來。不過,趙匡胤、王彥超等人現在也是官居節度使之職,王爺您上奏陛下,請求調任趙匡胤、王彥超,可否請陛下讓他們保留原來的節度使官職,而到軍前效力呢?”
看著王樸笑呵呵的樣子,郭榮自然明白王樸的意思,王樸是主張用強將練精兵的,這事實上也符合郭榮的想法,亂世之中,軍權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沒有了這個根本,那是什麼事情也辦不好的。即然練兵為主,那就把他們都調來好了。郭榮想著,忽的心中一動,有節度使的頭銜,卻不留在管轄之地,那麼當地的政權、軍權、財權就必然分開,相互制約之下,不就可以重新歸於中央了嗎?
郭榮想著,心中不僅暗暗打定了主意,日後可以利用這樣的法子,不僅要減少節度使的數量,而且還要那些節度使不上任,讓節度使變成名譽頭銜,這樣子,朝廷才能真正的安定下來,沒有了內患,才能抽出手來對付江南、冀北之地。
郭榮說道:“王先生說得很對,寡人等會兒就上書父皇,請求父皇將趙匡胤等人調回關中,以作整頓軍隊只用。“薄稅養民”的全力原本在朝廷,不過父皇既然讓我們在關中實行,想必是為專門讓我們應付移民的。這些移民到了關中,又要蓋房,又要種田,還要納稅,服徭役,特別是第一年,莊稼沒有收成,百姓沒有房屋、家用,這。。。這事情要是處理的不好,恐怕百姓會有激變啊。”
“王爺,只要有朝廷的支援,這些事情都好辦。說白了,充塞關中和薄稅養民事實上是一樣的,咱們只要抓住一點:讓老百姓能活下去。就可以了。”
“讓老百姓活下去?”郭榮重複道,讓老百姓活下去的辦法很多,只不過這都要朝廷的支援才行,可是,現在朝廷也不富裕啊。
“王爺,以臣下看,天下可能會有兩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