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自己幹不了太長的時間。所以,他只能這麼提議。。。。
第三十二章 入蜀(1)
第三十二章入蜀(1)
就在郭榮、趙匡胤等人在關中忙於屯田練兵的時候,南方的楚國,也再一次派遣自己的鴻臚寺卿蕭益出使蜀國,當作對蜀國遣使祝賀馬雲稱帝的回訪。作為六部九卿高官,這麼高階別的官員還是第一次出現在楚蜀的外交領域內。
身為優秀文學家的孟昶,在政治上綜合表現顯然是不及格的。可是,當楚國正大光明的和北方的強國大周唱反調,替漢懷宗(後周諡號漢隱帝)發喪,號召天下共討逆賊郭威,不及格的孟昶還是感覺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大楚和大周對上了,兩國實力相當,就沒有人盯著自己蜀中這一畝三分地了。
從正統觀念來看,馬雲作為漢臣,在朝廷被後周郭威篡奪了之後,居然在第一時間自己迫不及待的登基為帝,這種做法顯然有點幸災樂禍、因禍得福的意思,可是,相對於間接殺害漢隱帝,做了後漢朝廷“劉寄奴”的郭威來說,馬雲的思想覺悟還算不錯,至少,馬雲還是打出了代漢伐周的政治口號。
本著瘸子裡面挑將軍的原則,孟昶在感情上是傾向於江南的大楚的。於是,孟昶出於蜀國安全的考慮就派人去金陵恭賀馬雲登基稱帝。他稱呼馬雲是東帝,自己自居西帝。而馬雲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能拉到自己身邊的勢力,那就儘量拉。這麼一來,楚蜀關係破冰,雖然不是很熱乎,但是比起之前來說,要進了不少。畢竟在天福九年,楚蜀兩國險些在歸州大打出手。
楚蜀關係破冰之後,迅速的就熱乎了起來,就像以一見鍾情的少男少女一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進入到了熱戀期。往來的使者不斷,不過都是些沒有什麼分量的低階別官員,也沒談過什麼實質性的問題。
這當然可以認為,這是兩國互相摸底的一個過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兩國對未來形勢的判斷不一樣。楚國呢,自然是希望蜀國能夠站在自己這一方,配合自己出兵討伐偽周,而蜀國呢?則恰恰相反,目前的形勢,雖然可以認為是三國鼎立,諸部混戰,可是現在的三國和漢末的三國完全不一樣,那時是曹魏一枝獨秀,一強對兩弱,而現在則是三強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在孟昶和蜀國統治集團看來,不管是周還是楚,他們兩個都沒有實力吞併大蜀(太自信了),更何況楚周之間還有矛盾,於是孟昶的想法就是,讓楚周混戰,自己的大蜀漁翁得利。
由於蜀楚之間的同床異夢,兩國就只有戀愛,沒有開花結果。本來,馬雲他們最低要求就是和蜀國交好,免得楚周交戰之際,蜀國在側翼偷襲自己,和蜀國關係正常化,也算是滿足了楚國的最低要求。當然馬雲並沒有放棄說服蜀國的努力,他還是私下派人重賄蜀國的大臣,希望蜀國能夠和楚國共同進退。而對於重賄的結果,馬雲並沒有規定時間。
馬雲在當了皇帝之後,由於李唐境內有些士子不服,所以楚國在短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內部,在楚周的邊境上採取了剋制的態度。可是,楚國總體的努力方向沒有變,就是要統一天下。
楚國是想透過內政的改革來發展壯大自己,為了避免楚國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後周也發展壯大自己,李驤上書馬雲,提出來“四國逐鹿論”,換句話的意思,就是透過派遣使者去河東、蜀國、契丹,說服他們,從各個方向,不斷的出兵騷擾後周,讓後周疲於應付。那什麼東西說服他們呢?逐鹿嘛,就是土地,誰打下來的城池,就算誰的。
楚國的使臣在太原府受到了劉崇的熱烈歡迎,北漢神武皇帝劉崇對楚國“四國逐鹿論”極具熱情,可惜,劉崇的軍隊剛剛打敗。河東境內,軍心混亂,一時之間國家能不能守住都恨難說,根本就沒有餘力出兵。劉崇再熱情,對於楚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像是劉崇在祈求楚國幫助河東。
而在契丹,就在劉崇兵敗的前後,契丹國內發生叛亂,契丹主耶律兀欲被殺,耶律德光的兒子耶律璟即位,這耶律璟有病(可能是心理疾病,據說是不能接近婦人),多任用宦官充當大臣,替他處理國政。這個人喜好打獵飲酒,不問國事,每次暢飲,從晚上一直喝到黎明,白天嚐嚐睡覺。遼國人經常叫他“睡王”。自從耶律璟當了皇帝之後,連每年冬天契丹軍隊例行的南下入侵都取消了。
契丹人不動手,對於楚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楚國的使者是不斷遊說耶律璟,可惜,沒什麼效果。一來是,因為酒神耶律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清醒的時候;二來,見耶律璟必喝酒,喝酒必喝醉,楚國使者還沒有張嘴說正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