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之路被吐蕃人截斷,倒是尚且滯留在西域的安西都護府萬餘軍士,無法東歸,此後大約八十年裡,這些軍士一面替大唐竭力的維持著西域,另一面也在苦苦等待著大唐的援軍。可惜,他們再也沒有等到。自此整個唐朝到五代一直到了元代,才重新將西域再次納入版圖。
可是,就在晚唐時期,大唐還一度收復了河西地區(即幾天甘肅的大部分地區),為晚唐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晚唐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對外軍事活動。只不過,這次收復,卻不是大唐朝自己派軍隊打下來的,而是當地漢人起義,帶領百姓將吐蕃人給打出了河西。這個人叫張義潮。
河西走廊草木旺盛,土地肥沃,可牧可耕,在西域絕對是一塊寶地。大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張義潮帶領沙洲(今甘肅敦煌縣城西)人民起義,驅逐了吐蕃的守將,此後幾年間,張義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戰,先後收復了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蘭州(今屬甘肅)、岷州(今甘肅岷縣)、涼州等地,並且派使者入朝,像皇帝獻圖籍歸入大唐。大唐皇帝就在沙州設立了歸義軍,任命張義潮節度使。為了讓大唐皇帝放心,張義潮的哥哥張義潭作為人質留在了長安。公元867年,張義潮在侄子張淮深成年之後,他依然趕赴長安,並從此留在了長安,以實際行動表達著對大唐的忠心。有人曾經寫詩稱讚張義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張義潮時期,他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基本上回復了整個河西地區,只不過當時河西仍舊不平靜,北邊的回鶻,南邊的吐蕃都時時刻刻存在著衝突的可能性。可大唐中央政權忽視了這些客觀形勢,只是覺得張義潮傳位給侄子,代表著一個新的藩鎮的出現,在任命張淮深為歸義軍節度使上做了些手腳,試圖拉攏其餘的人來牽制張淮深,以便於中央控制河西。這直接導致了在公元890年發生的歸義軍內亂。張淮深及其子被殺,幾個女婿內亂,歸義軍實力大損,甘州被回鶻攻陷,肅州自立,被甘州、肅州隔開的涼州是實際上成為了孤零零的棄子。歸義軍僅僅保留著瓜州、沙洲(後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藏經洞,就是歸義軍藏的)。
換句話說,本來很可能好好的一個河西地區,被大唐政府自己給玩死了。可能,連大唐政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在河西地區的百姓,特別是漢族中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像張義潮這樣的人,成長期接受的都是吐蕃人的殘暴統治,對昔日大唐的和風細雨,非常懷念,對唐王朝充滿著希望。
不過,對於偽周和趙匡胤來說,歸義軍的沒落,河西地區的混亂,絕對是一個天大的機會。首先這裡再也沒有什麼強力的政權,有的只是多民族聚集,吐蕃、吐谷渾、回鶻、漢族、党項等等互相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正是因為在涼州的吐蕃六個部落對涼州的威脅,涼州刺史張朝再也頂不住壓力,向偽周請求支援。
就這樣,趙匡胤順順當當的進入了涼州城。當年的張義潮為了收復涼州,可是血戰了3年。如果沒有趙匡胤,用不了兩年時間,涼州城必然被吐蕃攻破,到時候刺史張朝少不得家破人亡,可現在趙匡胤來了,張朝雖然失去了土皇帝的威風,可是卻能夠進入中原,做一個富家翁,他自己也是非常願意。對趙匡胤的行動是竭力配合。
趙匡胤進入涼州之後,並沒有對南邊的吐蕃六部落直接用兵,然後派人去和談,宣示自己和平相處的意願。可惜,吐蕃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趙匡胤的先禮後兵,反而認為趙匡胤的周軍不咋地。咱們吐蕃六部雖然是小部落,可就是不怕打仗,在這種優勢極大的情況下,他們是不願意和談的。
和談破裂就只能打了。一直以來,趙匡胤的軍隊就龜縮在涼州城裡,出不出城,這讓吐蕃六部更是信心百倍,他們趾高氣揚的再次前往涼州準備攻城。可惜,半道上一不留神中了趙匡胤的伏兵,被殺的丟盔棄甲,團團包圍。吐蕃的族長們都被圍困在了一個山谷裡面,這就給了趙匡胤收復的機會。也不知道趙匡胤用了什麼手段,居然和著六個部落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敵人。這六個部落之所以打涼州城,關鍵是西邊的甘州回鶻對他們的壓力太大,讓他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的搶佔地盤,免得被甘州的回鶻人給滅掉。
吐蕃和回鶻大了幾十年的仗,相互之間仇怨極大。於是,兩棒子人一拍即合,都把目光投向了甘州。
第158章 蜀國來客
第158章 蜀國來客
蘄州城刺史府大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