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暫時監國攝政,範質接著就附和了石文德的意見。徐仲雅、王贇、拓跋恆也都同意了。
可是這事不算完,大皇子太小了,這國家大政最後由誰拍板啊?是政事堂諸大臣作為輔政大臣代皇子處理呢?還是恭請皇子的長輩處理呢?由於幾個重臣,尤其是樞密副使李驤、刑部尚書趙普不在金陵,政事堂諸大臣做輔政大臣,李驤他們同意了倒也罷了,萬一不同意,這事兒就麻煩了。
所以,就算他們心裡有這個想法,他們也不敢說。而且,從古到今,除了權臣之外,國家大權從來都不會在大臣的手裡。因此,就只能恭請皇子的長輩來垂簾聽政。可楚國情況比較特別,如果馬雲掛了,楚國面臨的最大難題則是:到底是皇后趙紫英也就是未來的皇太后攝政呢,還是太上皇也就是未來的太上太皇攝政呢?
徐仲雅第一個站出來,恭請道:“大皇子年幼,臣請娘娘暫時攝政。直到得到大皇帝陛下的具體訊息。”長沙政變,徐仲雅將老馬家得罪到了極點,如果太上皇出來攝政,第一個倒黴的就是他了。
石文德是被馬雲慧眼識珠,在馬雲手下才達到了人生的最高點,在馬希範的手下,他只是一個被貶謫的臣子而已,不管是投桃報李也好,還是心有餘悸也好,他也站出來表示贊同。
範質對那位太上皇沒什麼好感,他當然也在皇后在一邊。
拓跋恆這個人法統性很強,皇后娘娘執政,這是先例歷史上可是舉不勝舉的,而且皇后政治,皇位肯定是傳給馬雲的兒子,可要是太上皇執政,這事兒可就不好說了。再者不管是朝堂這些大員們,還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們,不是在政變中發家的,就是馬雲提拔的,特別是軍隊體系,對馬希範是沒什麼好感的。如果,馬希範執政,不管他會不會反攻倒算,下面的群臣都會不安心的。這可就埋下了禍根了。所以,他也支援皇后垂簾聽政。
王贇還沒有表態,5個大臣裡面,就有四個同意了,他想反對都沒用。再者說,他雖然是樞密使,可樞密院和兵部、戶部相互制約,再加上另外一個大佬李驤,毫無疑問也是站在皇后這一邊的,他就是想讓太上皇執政也辦不到。再說了,在這個敏感時候,他支援太上皇,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有可能造成楚國的動亂。馬雲執掌大權已經**年了,老馬的親信早就被清洗了,大臣們對老馬都是敬而遠之的,讓老馬聽政,可就是開歷史倒車了。
於是,五個人一致透過。鑑於金陵和全國各地流言四起,五個人又同時恭請皇后娘娘迅速召開大朝會,從名義上、法理上,確定自己的地位,昭告天下,與偽周勢不兩立的立場,同時,穩住局勢。在大朝會上,鑑於淮南兵力空虛,紫英才聽取樞密院的建議,下詔抽調大楚名將馬光猛為揚州留守,率兵防禦淮南。同時在江南地區,緊急擴充軍隊8萬人。
沒過幾天,趙普就從徐州傳出了訊息:皇帝陛下昏迷,生命垂危。趙紫英雖然著急、擔心卻又不能親自跑去,畢竟自己是在替老公、兒子守家業。於是,她就派了張倩去徐州看望馬雲。楚國知道了馬雲的訊息,自然安定了下來,再也沒有人勸大皇子登基了,這馬雲、趙紫英伉儷情深,自己這個時候上表,無疑是在暗指馬雲要掛了。就算是好意,這位皇后娘娘心裡也不會樂意的。更可況,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皇帝陛下康復了呢?
當皇帝馬雲病重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希望他能昨日康復的,可是,當馬雲真的康復之後,有些人心裡反而又惴惴不安起來。這裡面就最典型的要數巧娘了。這些日子,巧娘也算得上是汴京的風雲人物了,一會兒皇宮,一會兒家裡,兩頭不斷的跑,一會兒把金陵的情況、皇后娘娘的想法給趙普傳遞過去,一會兒又把遠在徐州的趙普寫的信件,又拿給了皇后。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巧娘倒也不覺得怎樣,畢竟論感情,自己是皇后的丫鬟,從小就在皇后的身邊長大;論親疏,皇后娘娘待自己猶如親妹妹一樣;論關係,自己的女兒是大皇子的未來媳婦;論長遠發展,如果大皇子登基,自己的女兒可不就是皇后了嗎?可是,皇帝好了,要回來了,巧娘突然覺得不妥了。皇帝威權日重,可不是當年那個被她指著鼻子罵的愣小子了。自古天家最無情,自己這些日子來,上躥下跳的,可是想當犯忌諱的。這萬一。。。
巧娘越想越害怕,越想她就越關注皇帝的行蹤。皇帝陛下南返,走到揚州突然不走了,反而遙控政事堂,開展了一次全國大學習。大學習裡面有一條,“高舉儒家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官府周圍,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而奮鬥!”巧娘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這是不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