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又派一隊人馬衝入頤和園,不僅將園中數萬件珍貴的陳設搶劫一空,而且還將萬壽山的“大報恩延壽寺”、“田字殿”、“九百羅漢堂”以及後山的蘇州街的建築焚燒殆盡,連萬壽山頂的“智慧海”也未能倖免劫難。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這座皇家園林已成雜草叢生、野狐出沒的廢園。時人王輳г嗽��謔�忻櫳戳吮磺致哉呦唇僖豢蘸笤爸新�看�甑謀�咕跋螅�
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
青芝岫裡狐夜啼,繡漪橋下魚空泣。
慈禧一直為自己歸政以後的生活進行著精心的設計,經過同治十二年重修圓明園的風波以後,慈禧知道在現實條件下再次重修圓明園的計劃只能停留在想象階段,那麼自己將在哪裡頤養天年?
最先為慈禧考慮並提出重修清漪園的不是慈禧本人,恰恰是當年與奕訢一起堅決反對修圓明園的奕。沒有史料直接證明這位當朝皇上的生父為什麼會突然轉變態度而第一個出來建議重修清漪園,分析其原因,充其量也不過是為自己的兒子打點將來吧。奕知道慈禧早晚是要歸政的,而且他還非常瞭解慈禧深好炫耀遊逸。因此,不如投其所好,藉此表示對這位操縱自己兒子、自己及其全家人命運的“皇嫂”一片忠心。
頤和園昆明湖舊影
可是,奕清楚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加強海防、籌建海軍尚且需要寅吃卯糧,又能以什麼樣的理由和藉口提出重修清漪園並籌措資金呢?
光緒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慈禧任命奕擔任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這就為奕貢獻自己的赤誠提供了理由和施展的機會。
首先,奕為重修清漪園找到了理由。光緒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886年9月14日),奕呈上了《奏請復昆明湖水操舊制折》,“查健銳營、外火器營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後經裁撤。相應請旨仍復舊制,改隸神機營、海軍衙門會同辦理”(《清末海軍史料》)。既然,建議恢復在昆明湖進行水操的慣例,那麼重修一下沿湖的建築設施亦在情理之中,於是他繼續奏請:“因見沿湖(昆明湖)一帶殿宇亭臺半就頹圮,若不稍加修葺,誠恐恭備閱操時難昭敬謹,……擬將萬壽山暨廣潤靈雨祠舊有殿宇臺榭並沿湖各橋座、牌樓酌加保護修補,以供臨幸。”(《內務府檔案》)
頤和園石舫舊影這種瞞天過海的做法,奕也深知不堪一擊,在幾天後與慶親王奕劻談論時局時,他道出了自己的無奈與苦衷。在《翁同龢日記》中,翁同龢記載了奕的真實想法:奕透過慶親王奕劻“轉告吾輩,當諒其苦衷,益以昆明易勃(渤)海,萬壽山換灤陽也”(渤海指北洋海軍,灤陽指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是說,表面上是為了加強水軍,恢復在昆明湖操練水軍舊制,實際上藉此名義重修清漪園作為慈禧頤養天年的遊憩場所。奕無奈地道出了他建議修清漪園的苦衷,且理由又冠冕堂皇,自然就沒有人戳穿他的戲法。於是,重修清漪園的計劃得以實施。
其次,為重修清漪園籌措到了經費。同治十二年重修圓明園計劃一經頒佈,幾乎遭到了舉朝反對,根本原因是朝廷財政困窘,無以應付如此龐大的工程。可現如今,財政非但沒有任何好轉,反而雪上加霜,朝廷的財政可謂國敝民貧。主要表現為:中法戰爭剛剛結束,而邊疆危機卻日益加深,朝廷無一日不用錢;國內自然災害連年不斷,危害甚重,其中危害最為嚴重的是黃河年年決口——光緒十一年七月(1885年8月),黃河在長清決口,河北、河南均遭水災;光緒十二年,黃河於河南決口,又氾濫成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性命尚且難保,更何談上繳租賦!時人對朝廷的財政狀況有過一針見血的描寫:“自軍興以來,財用匱乏,加以水旱頻仍,供億繁費。會計之臣,東羅西掘,或害重而利微,或損多而益少。徵稅銀不遺尺帛,於幣項無補絲毫。海內虛耗,百姓困苦,蓋未有如今日者也。”(《光緒朝東華錄》)
第十七講 蝟集後黨(4)
財政如此拮据艱窘,上哪裡去籌措經費呢?同治十二年,同治帝為修圓明園,讓官員捐修,而直到同治十三年四月二日,即修園上諭釋出半年之後,總捐款數還不足三十萬兩,可謂杯水車薪!重修清漪園如果重蹈官員捐修的覆轍,其結果只能是失敗。慈禧深明此理。
然而,強盜自有強盜的邏輯。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奕終為慈禧重修清漪園找到了款項。既然,昆明湖操練水軍的舊制的恢復是為了加強海防,那麼重修清漪園也自然是加強海防的必要組成部分,經費也自然應該在海軍建設經費中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