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說慈禧 作者:吻火

877年8月),翁同龢請假回籍處理家事,光緒帝從慈禧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非常失落,一天都“意緒不佳,彷徨不已”(《翁同龢日記》)。本來第二天無課,可他仍“傳明日書房照常”,不願意讓師傅走。翁同龢離京的兩個月中,光緒帝無心讀書,不但遍數減少,甚至連讀書聲也沒有。待翁同龢回到書房,光緒帝拉著翁同龢的手,眼裡含著幸福的淚水哽咽地說:“吾思汝久已!”一個說得情真意切,一個聽得老淚橫流。這一天,光緒帝意氣風發,一遍遍大聲讀書。小光緒是用自己本能的童真表達著師傅歸來的那種幸福與欣喜,他更想用自己優異的表現來挽留住師傅,希望師傅不要將自己一個人孤獨地留在這個沒有溫情、沒有關愛的深深禁宮之中。孩子的童真感動了書房的太監,他們偷偷地告訴翁同龢:“久不聞此聲也。”(《翁同龢日記》)此時,光緒帝只有七歲。

第十四講 “君臣”母子(5)

至光緒八年以後,光緒帝在書房裡學習和看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裡成為他尋找依靠和精神慰藉的樂園。每逢宮中節日、慶典,慈禧偏愛看戲,而光緒帝卻對此不感興趣,在這樣的時候,他常常一個人躲到書房讀書、寫字。他說:“隨從人皆願聽戲,餘不願也”,“此等皆鄭聲也”(《翁同龢日記》)。連慈禧都說:“(皇帝)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對於光緒帝漸漸表現出來的聰明好學和感悟力強的特點,翁同龢欣喜不已,他覺得只要好好引導,光緒帝一定會成為大有作為的君主。

第十五講 慈安之死(1)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絡起來。

光緒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臥床不起。於是,遍召天下名醫入京診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點。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身體有何大的異常之處,只是“兩頰微赤”(《述庵秘錄》)。然而,次日早,“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翁同龢日記》)。晚間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一時間,人們對於一向身體比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為不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類鈔》)於是,朝野上下種種猜測不脛而走。人們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線索”,對慈安的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測,更有甚者,人們任想象的野馬自由馳騁,不斷地結構著關於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變得疑雲密佈。我們梳理了關於她死因的資料,歸納起來,大致有二類說法:

第一類: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

《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這一記載見於慈安的《遺誥》。但《遺誥》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懷疑慈禧有可能為了掩蓋某種陰謀而肆意編造死因。

第二類:慈禧逼死或毒死說。

1�慈禧逼死

《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外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菸壺自盡”。

2�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當年咸豐帝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慈禧並當著慈禧的面,將此遺詔燒掉。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面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這一類描述,多見於野史筆記,雖然十分生動,猶如作者親眼所見,但可信性稍差。著名史學家謝國楨先生定義野史筆記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學士以及貧士寒儒所寫的歷史紀聞,都可以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