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國籍,其關注熱點,其知識需求,既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又要有豐厚紮實的史實,應儘量地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準確表述,滿足廣大受眾的願望與要求。然而,史學學術化與史學大眾化也有共性,這就是求實求是,向大眾準確地傳遞歷史資訊。
一本書像一個人一樣,總在不斷地完善。《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是說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一本書的流傳歷程,也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每十年算一段,十年修訂一次,經過三五次修訂,雖不敢說是爐火純青,卻可以說是減少遺憾。願以此同著書人共勉。
是為序。
閻崇年
2007年1月1日
第一講 選秀入宮(1)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女人很是引人矚目,她在男人一統的世界裡,奪得了本來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三度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國家命運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她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卻對世界發展潮流不甚瞭解,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這個女人就是慈禧。對於她在中國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人們痛恨過!人們譴責過!人們謾罵過!然而這個歷史悲劇完全應該由慈禧負責嗎?假如讓一個男人當皇帝中國就必然躲過這一悲劇命運嗎?這確實是歷史上一道難解的高次方程。如何認識歷史上的慈禧,解開慈禧其人其事的諸多謎團?讓我們走進慈禧的世界,去解讀歷史上真實的慈禧。
我們常常稱這個女人為慈禧,可慈禧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而是她貴為皇太后時所上徽號中的兩個字。此號是她六歲的兒子載淳繼皇帝位時所“上”,那一年她二十七歲。
徽號是給帝后加上的吉祥、美好的名號,以歌功頌德。對於自大欲無限膨脹的皇帝、皇后們來說,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死後才獲得那些神聖、美好的字眼兒,他們希望在世的時候就能聽到臣民的頌揚,於是上尊號的做法應運而生。“慈禧”是她晉封為皇太后時所加,以後每逢慶典就累加,她生前一共加了八次,計十六個字:“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都是溢美之詞,沒有實質性意義。徽號是生前所“上”,諡號則是死後所封。清代皇后死後與皇帝一樣也有諡號。慈禧的諡號是生前的徽號加上“孝欽”和“配天興聖顯皇后”,合起來就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孝”是所有皇后諡號的第一個字,屬於所有皇后,只要看到這個字就知道她是皇后。“欽”是評價慈禧本人的,概括評價她一生的性情、行為,解釋為“神明儼義,威德悉備”,也就是指慈禧神明莊嚴,威嚴與德行兼備。“欽”字後的二十個字是她的生前徽號和死後又新增的尊號總和。“顯”是他的丈夫咸豐帝的諡號,慈禧諡號中的“顯”,表明他與咸豐帝的夫妻關係。所以,二十五個字中只要知道“孝欽顯皇后”,就知道是慈禧了。
寫有全部諡號的慈禧神牌慈禧生於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她出生在哪裡?家庭狀況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對今天的普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事情,可對於慈禧來說,卻是一個從她死後就出現諸多紛爭的麻煩問題。因為在她呱呱墜地的剎那間,除了給她的父母增添一份獲子的欣喜之外,並沒有引起其他人過多的關注。關於她的出生,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記錄,因為誰也沒有料到,二十七年後,這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卻在紫禁城裡,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四十七年的聖母皇太后,成為人人頂禮膜拜的“老佛爺”。
歷史留下的這段空白,給後世想了解她的人帶來了許多遺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圍繞她的家世和生平,有種種傳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影響很大的說法有三個版本:
其一,是民初版。
見於惲毓鼎《崇陵傳信錄》和金梁《四朝佚聞》中關於慈禧身世的記載。惲毓鼎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起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日講起居注是記載帝王言行的檔冊,皇帝每天的政事活動,都由日講起居注官記錄下來,按年月日的順序編輯成冊,一般每月兩冊,一年二十四冊,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起居注官必須每天伴隨皇帝左右。惲毓鼎雖然算不上清朝知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久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