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榮為貴妃(3)
咸豐皇帝《諭后妃》
由此可見,因為慈禧誕育了咸豐帝的唯一皇子,她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後宮五級的嬪,而為四級的妃,而為三級的貴妃。因咸豐帝沒有設皇貴妃,所以她已經躍居後宮第二位,僅次於皇后。這一年她二十四歲。
第三,要駕馭皇帝。由於生下了皇子載淳,慈禧位置一越而成為宮中第二,僅次於皇后。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與生活軌跡,此時就可以享受這顯赫的榮譽,等待兒子繼承皇位,做太后。可慈禧不這樣想。她不認為她宮中的地位可以高枕無憂,畢竟她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專制體制所賦予皇帝的權力是無所不在的,生殺予奪是他的權力,順治帝不高興即可廢皇后,而貴妃的立與廢應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慈禧要穩固宮中的位置,就必須駕馭皇帝。皇帝是人,他不可避免也有各種各樣的習性與缺點,只是看慈禧是不是能充分掌握對手的特性,並加以利用。
慈禧有一項後宮嬪妃們無人能抵的能力——能讀寫漢文,這在當時的滿族婦女中是極其可貴的。因為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一樣,不能入學,文化知識的獲取的途徑十分單一。因此,慈禧是宮中嬪妃中的既能掌握滿語又能讀寫漢語的“雙語”模範。
慈禧繪花鳥畫慈禧很有天分,在圓明園居住時,“因日習書畫以自娛,故後能草書,又能畫蘭竹”。
惲毓鼎《崇陵傳信錄》載:“西后入宮時,夏日單衣,方校書卷,文宗(咸豐帝)見而幸之。”
炎炎的夏日,她單衣伏案,校讀書卷,不能不說對讀書有極高的興趣,同時說明慈禧知書識字。至於她掌握漢文的程度,從她垂簾聽政後要求罷免恭親王奕訢的上諭中可見一斑。
我們節錄上諭部分文字:
“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知(之),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朕沖齡,諸多狹致(挾制),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
慈禧所起草的共計三百餘字上諭中,錯別字竟高達十二個,語句亦不甚通順,足以證明其運用文字的能力不高。咸豐帝逃避現實,寄情聲色,對於國事窮於應付。由於慈禧能讀寫漢文,有些奏章就讓慈禧代閱。“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在披覽奏章的時候,慈禧逐漸通曉了國家大事。
咸豐帝為了省力氣,有些奏章,就改為口頭諭示,命慈禧代筆。好在內閣呈送御覽的奏疏,絕大部分屬於報告性或對各省督撫重大事件的指示意見,一般皇帝的硃批是“知道了”、“依議”等簡單的字,對慈禧來說不是難事。
《崇陵傳信錄》載:“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有宵旰勞瘁,以後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後僅司朱而已。”
至於軍機處奏摺則關係軍國大事,咸豐帝必須硃批具體指示方略,要皇帝親自動手。但依慈禧的機敏與聰慧,很快就對朝政運作、君臣分際,瞭然於胸。這為她以後的執政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第二次鴉片戰爭向縱深發展的時候,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後,北京門戶洞開,天子之都暴露於侵略軍的炮火之下,如何應對這百年未有的變局,是考驗一個統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咸豐帝與慈禧的表現。
《崇陵傳信錄》記載:“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這日,正逢咸豐帝在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與后妃共宴。酒至一半,軍機處奏報:英、法聯軍已陷天津。咸豐帝痛哭不止,皇后鈕祜祿氏與諸嬪妃哭成一團,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來對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議:‘事危急,環泣何益。恭親王素明決,乞上召籌應會之策。’”鉅變面前,咸豐帝的懦弱、無主見暴露無遺,在他痛哭與束手無策之間、在尋求逃避國家鉅變的危難時刻,慈禧卻有著與咸豐帝截然不同的表現,冷靜、沉著、敢作敢為。
。。
第二講 榮為貴妃(4)
慈禧在不露聲色、談笑風生間將至高無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後宮中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第二位重量級人物。然而,與忠厚、質樸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對於前殿男人間權勢之爭奪、大局之掌控有著更為敏銳的感覺和判斷,她不斷地將在後宮與嬪妃爭鬥的經驗滲透到太和殿那屬於男人一統天下的世界中。
慈禧,有著自己所獨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