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統的關於雙槍老太婆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說雙槍老太婆姓趙,是東北一位女土匪出身聲
這位趙老太太和其子趙侗將軍一家,由組建的少年鐵血軍開始。毀家紓難,由北退南,屢挫屢戰,前仆後繼與日寇苦戰。歷經13年地血與火,直至抗戰勝利,趙氏家族為國捐軀30餘人??這本來該是個百代流芳的一門英烈傳奇,可惜歷史的關鍵時刻站錯了隊。
1949年4月,趙太太由北平南下,受蔣中正委託組織冀熱遼邊區遊擊第二路綏靖縱隊,四子趙連中任總司令,駐足重慶鄉以“總統府留守”自任。抵抗進川的解放軍,阻止國軍十六兵團起義,槍殺解放軍談判代表。圍攻佔領,西地溫江,崇慶,郫縣,金堂、新都及“東的秀山等多座縣城。19
50年2月趙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認為解放軍“挑燈撥火,誘惑忠良。”周恩來曾為之說情,免其死罪。但西南軍區軍法處仍判處死刑,時年已30歲。抗日戰爭倖存的四子趙連中亦被處決,時年25歲。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澤東親筆批示予以釋放。
可想而知,這個版本被解放後所有關於雙槍老太婆的文藝作品自動的無視了。易景當然也不會去碰這種雷區。
真正“官方版”的雙槍老太婆,在茅盾、韋君宜、邵子南、沙汀、艾蕪、羅廣斌等文學大師和作家的筆下,是一位姓陳名聯詩的傳奇女子。
有人說,她就是小說《紅巖》中那個神奇的“雙槍老太婆”地原形。
她既不是被逼得揭竿而起的貧家女子,也不是嘯聚山林的綠林女俠,而是一位從翰林府中走出來地能詩會畫的大家閨秀。她的丈夫到南京東南大學求學,期間因為參加“五卅”運動被特務追捕,回到家鄉建立了我黨領導下的第一支華鎣山游擊隊。她親身參與了華鎣地區從1926到1949的三次武裝起義。帶過兵,打過仗,數次坐牢,陪過殺場。她還開過服裝店,當過船老闆和車老闆,經歷了丈夫犧牲、隊伍三起三落、赴蘇途中被捕、失掉組織聯絡、營救渣滓洞被捕戰友失敗等多重磨難,在華鎣山區有著“雙槍陳三姐”地美譽。
毫無疑問,在所有主旋律作品中,雙槍陳三姐就是雙槍老太婆,易青這次援用的也是這一版本。
易青的作品後來最為國內地觀眾所詬病和不滿的,就是他對歷史的大膽篡改。為了完成電影的藝術形象,他在拍攝《花木蘭》的過程中,幾乎是拋棄了所有傳統文藝作品中的花木蘭形象和有關史實,完全根據自己表達主題的需要重新塑造了一個花木蘭出來。
這一次,易青還是秉持這種取其“神似”而非“形似”的藝術原則,用感情的大真實來駕馭細節地小真實甚至是不真實。
看完這個劇本,座上的眾人紛紛抬起頭來,長吁出一口氣。
依依第一個帶頭鼓起掌來。
易青的作品,一貫主題鮮明、大氣開闔、氣宇不凡,影片的構架、容量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絕大多數電影家。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在藝術性和商業性間遊刃有餘??就彷彿是有一開始就挖了一個特大的容器,可以在其中做文章的餘地特別的大,這一點,遠非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那種小裡小氣的商業元素拼湊式作品可以比擬。
這次易青的這個劇本,採用了一個雙主角式的劇本結構,進一步拓寬的創作的空間。
劇本故事大致是說,雙槍老太婆在日寇刺刀下救下了一個全家被屠殺、自己也險被蹂躪的小女孩兒。女孩意外的發現傳說中天人一樣神秘莫測的雙槍老太婆竟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是為了隱蔽身份的需要,才掩起國色天香,佝僂著背,隱伏敵後。
雙槍老太婆經常帶女孩去給一位姓陳的嬸嬸掃墓,在墳墓前一坐就是半天。
後來,在一次任務中,雙槍老太婆壯烈犧牲。她臨終將自己蒙面用的紅眼罩和紅頭巾以及兩把盒子槍交給小女孩,告訴她,當年陳嬸嬸把這些東西交給她的時候說過,鬼子殺不盡,雙槍響不停!
正當縣城裡的鬼子大肆慶祝他們一直以來頭疼不已的雙槍老太婆終於死了,誰知沒等他們狂笑的嘴閉上,外面傳來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
老百姓都說,雙槍老太婆根本沒有死。又有一個自稱雙槍老太婆的女英雄,紅巾蒙面、手使雙槍,身手更敏捷、行蹤更神秘。她殺鬼子、燒糧倉、炸汽車、截鐵道,打得鬼子叫苦連天、做夢也怕。
陳嬸嬸的墓地旁又添了一座新墳。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經常在日暮的時候過來走走,坐在墳地旁自言自語的和嬸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