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近了,兩塊碎片又相距較遠,哈勃2號太空望遠鏡無法用分時拍攝功能同時監視兩塊碎片。
此時,地面上的天文望遠鏡開始發揮作用。
因為伯克教授斷言334號碎片不會撞擊地球,所以沒有人關注334號碎片,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0號碎片上。
綜合多家大型天文臺提供的資料,伯克重新估算了0號碎片的質量與速度,還對其軌道引數進行了更新。0號碎片的質量為一百一十四萬噸、速度為每秒三百二十七公里,撞擊點在西太平洋上,東距中國本土一千八百公里、北距日本列島一千一百公里,西距馬里亞納群島一千四百公里,南距菲律賓群島二千二百公里。利用超級計算機,伯克還大致估算出碎片將在大氣層內氣化掉四分之一的質量,撞擊質量為七十八萬噸,撞擊時的速度為每秒二百八十千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
0號碎片將在撞擊時釋放出三乘以十的二十五次方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七百二十八萬億噸tnt當量,也就是人類用來攔截碎片的核彈頭的總當量的三千五百多倍。這些能量,相當於人類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後數百年間,在生產與生活中消耗的總能量的一百倍,足夠人類社會消耗半個世紀!
撞擊產生的全球性災難,根本無法設想!
伯克不僅絕望,而且麻木了。
撞擊發生後,半徑一千公里範圍內的所有人員與設施將在頃刻間損毀,撞擊點附近的空氣將在瞬間被加熱到數億攝氏度,隨後高達數千攝氏度的高溫氣浪將迅速擴散,在二十四小時內席捲全球。即便在離撞擊點最遠的地方,即南大西洋上,席捲而來的氣浪的溫度也在一千攝氏度以上。
一天之內,大地上的草原與森林都將被點燃。
除了極少數藏在深埋地堡裡的人員之外,所有暴露在陽光下、蜷縮在地窖裡、躲藏在山洞裡的人員都無法倖免。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陸生動物與鳥類將在二十四小時內滅絕。
只是,這僅僅是大災難的開始。
緊接著到來的是超級大地震。
撞擊點的地震級數,已經無法用通常的標準衡量了。地震將波及全球,即便在五千公里外也會有明顯震感,而在三千公里出的強度相當於九級地震,即半徑三千公里範圍內的建築物將全部倒塌。
這個範圍包括了幾乎整個日本、中國的東部與南部地區、大半個菲律賓、整個馬里亞納群島與俄羅斯遠東地區。
超級地震過後,超級海嘯將席捲太平洋沿岸地區。因為撞擊點附近的平均水深在五千米以上,而且海域極為遼闊,東面還是水深超過一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所以有生成超級海嘯的充足水量。
海嘯的高度將在一千米以上,太平洋上絕大部分島嶼無法倖免,而且島嶼無法起到阻擋與削弱海嘯的遮蔽效果。撞擊後四個小時,超級海嘯將首先席捲日本列島,即便有少數日本人躲過了之前的高溫氣浪襲擊,也會被海嘯吞沒。隨後,超級海嘯將席捲馬里亞納群島、中國本土東部地區與菲律賓,然後是東南亞、西南太平洋、夏威夷群島、俄羅斯遠東地區、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紐西蘭、美國西海岸地區、整個美洲大陸的西部地區。海嘯所到之處,城市、鄉鎮與村莊將全被淹沒。
如果災難就此結束,人類也不會滅絕。
只是,高溫熱浪、超級地震與超級海嘯,只是災難的“前三部曲”。
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絕大部分轉化成內能,首先是海洋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太平洋的平均水溫將在一個月內提高二十攝氏度,導致絕大部分海洋生物滅絕,然後是印度洋、大西洋與北冰洋,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溫最終將提高十度,百分之九十五的海洋生物將因此滅絕。
海水溫度升高,將導致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與南極冰蓋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麵積擴大。隨著冰蓋笑容,大量低溫淡水融入海洋,導致幾條主要洋流消亡,徹底破壞海洋的熱量迴圈系統。隨之而來的是海洋溫度以較快的速度下降,倖存的海洋生物將再次遭受滅頂之災。
海洋劇變的直接後果是全球氣候環境劇變。
氣候災難將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均不再適合生物生存,僅有單細胞低等生物、以及極少數體型較小的哺乳類動物與小型鳥類、極少數魚類能夠在大災難中倖存下來。
這裡面,絕對不包括人類。
即便少數躲藏在深埋地堡裡的人倖存了下來,也會因為食物匱乏、水資源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