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斯塔克發起的聯合會議持續了一整天,晚上八點左右第二次臨時休會,好讓參會人員吃晚飯。
三天來,科學家蒐集到了足夠多的證據,對情勢做出了較為明確的判斷。
凌晨四點左右,2014x1小行星停止加速,最終速度為每秒三百三十三千米。如果小行星的速度不再發生變化,並且按照羅晉勇的判斷,在離地球兩千萬公里處開始減速,到達時間為九月一日清晨七點左右。受小行星減速方式影響,這個預測時間存在正負十二個小時的誤差。
現在已是八月四日,還有二十八天。
也許,這將是人類文明的最後二十八天!
為此,斯塔克召開了總參謀長會議,並且邀請十名首席科學顧問參加,還讓十名特派員旁聽。
白天,重點討論了“勇氣行動”專案。
因為除了羅晉勇一直堅持的“軟著陸”之外,2014x1小行星以其他任何方式降臨到地球上,人類文明都將滅亡,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十名總參謀長沒有費心費神的討論其他可能性。
只要羅晉勇的預測變成現實,“勇氣行動”將是人類抵抗地外文明入侵的第一戰。
按照羅晉勇提出的模擬運算結果,在八月二十八日凌晨之前,必須啟動超級核彈頭的發射程式,確保在三天之內,讓所有超級核彈頭到達離地球一百二十萬公里的宇宙深處,攔截小行星在減速時拋射出的物體。對質量在一百萬噸左右的物體,最短攔截距離不能低於一百萬公里。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能確保物體被超級核彈頭擊中之後避開地球。如果攔截低於一百萬公里,除了沒有足夠的距離來累計偏移量之外,物體還有可能在被地球引力場捕獲之後撞擊地球。
雖然物體的質量低於一百萬噸的話,最短攔截距離會相應縮短,但是在更遠的地方進行第一次攔截,意味著能有再次攔截機會。
羅晉勇提出的發射時間,在總參謀長會議上獲得全票支援。
如果不是為了準備更多的超級核彈頭,十名總參謀長更願意把發射時間提前幾天,以便應對不測。
到八月二十八日凌晨零點,將有一千一百二十八枚超級核彈頭處於待發狀態。
這些超級核彈頭按照統一標準制造,每枚超級核彈頭都有一具單獨的載體,其中三成部署在國際空間站上,兩成部署在天宮空間站上,另外五成則以五十枚為一組,部署在十二個位於太陽同步軌道上的無人空間站上。
無人空間站全部在太陽同步軌道上,主要是為了保密,即民間天文愛好者很難發現這些規模龐大的空間站。
從近地軌道與太陽同步軌道上發射超級核彈頭,並且使其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所需的推進能量要比從地面上發射小得多。此外,同時在地面上發射上千枚超級核彈頭,不但無法做到保密,也不大現實。行星防禦理事會的十個成員國只有十三座航天中心,最多能同時發射二十多枚火箭。
受這些現實因素影響,早在兩年前,行星防禦理事會就啟動了“勇氣行動”專案。
只是,在最初的時候,該專案的目的不是攔截小行星在減速階段噴射的物體,而是用超級核彈頭直接轟擊小行星。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2014x1不是小行星,而是地外文明的宇宙飛船。
為此,行星防禦理事會啟動了“勇氣行動”專案,著手研製兩種超級核彈頭,以及運載工具。
大約在一年前,在擁有了更強的觀測手段之後,羅晉勇率先提出,2014x1至少在總體上是一顆小行星,哪怕受到地外文明控制,而且地外文明的宇宙飛船在星體內部,也很難用核彈頭將其摧毀。
這個發現,讓羅晉勇堅定了小行星將在地球上“軟著陸”的想法。
只是,這個發現也讓“勇氣行動”專案一分為二,即a方案與b方案。
因為堅持“撞擊假說”,所以美方認為,必須摧毀小行星、以及星體內部的地外文明宇宙飛船,主張研製當量高達二十億噸的核彈頭。當時,美國軍方提出,首先用兩億噸級核彈頭在小行星表面炸出一條通道,然後讓二十億噸核彈頭在小行星中心爆炸,達到同時摧毀小行星與地外文明宇宙飛船的目的。
這個辦法看上去很高明,實際則是自尋死路。
首先就是,攔截距離必須足夠遠,不然小行星爆炸後生成的碎片同樣會擊中地球。因為小行星的質量高達五百億噸,爆炸後生成質量在一百萬噸以上的碎片、並且擊中地球的機率非常大。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