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那個宗巡檢手下就一百多號人,還有淮揚道道臺轄下的城防守備三百人,另外清江浦碼頭還駐紮有五百多的運軍,也就是保護漕運的軍隊,歸屬漕運總督衙門調遣。雖然漕運沒落了,但是畢竟還沒有裁撤。這麼多的兵馬,誰敢亂動?
第四十八章 師爺
(新書求推薦、求收藏!朋友們的支援便是我最大的動力!拜託拜託,感激不盡!)
原先吳書辦是陳都司的心腹,已經隨同陳都司一起走了。張仁杰此刻也無人可用,只得靠營中剩下的三個原先不受重用幾乎就是打雜的書辦。因此,張仁杰暫時急需幾個能幹的書辦幫助處理雜務,另外他也還缺一個師爺,不過放在軍中還是叫軍師或者謀士更好聽些。這裡雖然不似府衙縣衙那般政務繁雜,但也有不少雜七雜八的瑣事,這些都得有人專門領頭去處理才行,不然自己整天就會被這些雜事絆住手腳,其他重要的事情就無暇顧及了。
一連二連很快抵達安東需要儘快的安置下來,擺在眼前的大問題就是營房不足,更兼校場狹小。兵營是在城內,但是營房數量不足而且房屋老舊,營房內更是髒、亂、差,現有的營房也必須先進行大掃除將裡面清理乾淨,隨後才能住人。而且營房的數量也不夠,仁字營只是過來了兩個連,不過三百人,可這些營房還是不夠住,剛過來的戰士們也暫時停下了訓練,協助一起修繕房屋。
營房的數量少了點,因此還必須進行擴建。擴建軍營的事情就交給那三個書辦去安排,人手是足夠,但是沒幾個是專業泥瓦匠出身,三個書辦要負責從城內招募工匠過來協助。除了營房就是校場的問題,校場其實供給一般綠營三百人訓練已經不不算小了,但是對於仁字營來說還不夠,況且這上面都長了雜草,荒廢了,因此還需要進行一番整平。這些綠營兵將可是爛到了極致,校場長了這麼深的草,可想而知他們有多久沒有在上面訓練了。
這兩天軍營內忙的是熱火朝天,但總覺得事情做的沒條理,有種手忙腳亂的感覺。平整校場不是什麼技術活,戰士們都能幹。修建營房一應材料的採購張仁杰也都交給了董彪和張有發負責,三個書辦協助,最後張仁杰只看總賬。即便這樣,三天下來,張仁杰也感覺到十分疲憊,看來,眼下自己是急需找一個師爺了!有一個高明的師爺協助的話,很多事情自己就都可以放開手腳,轉而專心練兵。
有清一朝,要說師爺,那最有名的當然是紹興師爺,人家是最專業的。師爺主攻刑名律例(法律)、錢糧會計(財會)、文書案牘等方面的專門知識,他們的才能被無數的官員追捧。就是現在,可以說大清國的官員,七成都聘請了師爺,當然這裡面不全是紹興師爺,只是紹興人居多而已。
“紹興師爺”除了指紹興籍師爺以外,又經輾轉流傳,早已經成為一般師爺的統稱。相當於現在的顧問或者是律師,職業而已,不能說是反面人物還是正面人物。跟著好官做好事就是正面人物,反之則就成了反面人物,很簡單的道理。最有名的師爺,又被認為是師爺這一行的開山鼻祖的,雍正皇帝時期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僚,整省的政務基本上都由他過手,雍正帝也曾在給田文鏡奏摺寫“朕安好,鄔先生安否?”因此師爺的本事可見一斑,當然這得是找到實實在在能力出眾、品格出眾的師爺才行。
做官靠鄉誼,當師爺、胥吏、書辦也少不了鄉誼,各地區的幕友、書吏都是以鄉誼為紐帶結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幫。這個師爺也是一樣,淮安府這邊讀書人也並不比浙江紹興那邊少,因此做師爺的也不在少數。
淮軍的創辦者李鴻章的幕府中雖也引用了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因此安徽的幕友的比例最高。張仁杰也是一樣,現在他要找的也最好是淮安府本地人,要是清河縣的人就更好了。親不親,家鄉人嘛,而且最重要的,還知根知底,一般情況下家鄉人也不會糊弄你。
三伏天,天氣熱,大清早出門要涼爽很多。沒到中午張仁杰便趕到了清河縣縣學邊上的一棟小院門前,這是他的座師孫業明的居所。本來張仁杰的身份就是秀才,是個標準的讀書人,在他的記憶裡,這位座師對他可是抱有很大期望的。
孫業明也是清河縣本地人,現已年過花甲。他原先在山東青州府任知府,但是由於身體不好,在五十歲的時候便致仕回鄉。回鄉後醉心教學,在清河縣學教授學生,當然他只是教很少一部分自己看中了的學生,而張仁杰就是其中之一。
這年頭,張仁杰也是知道,不僅是同年的關係重要,師生的關係亦十分重要。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