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再增加原子數量後,便成為一種無序的排列狀態,其混亂程度類似於液體。在宏觀上,玻璃又是一種固態的物質。
玻璃的演變充分展示了人類科學技術的提升過程,但在宇宙進化的億萬年漫漫長河中,無論玻璃還是其它東西,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宇宙永生,人類、建築、產品卻沒有那麼幸運了,就像附著在水牛身上的牛蝨一樣。牛不在了,牛蝨必將蕩然無存。
林軒無法面對堂娜,因為他心底裡的思想狀態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試想一下,誰會深深眷戀一個陌生世界、陌生戀人呢?
此刻,對於林軒而言,被透明玻璃體隔住的世界越來越陌生,越來越遙遠,直至消失在他的視野裡、記憶裡。
換句話說,他最終確切認為,自己找到的堂娜已經不是原來的堂娜了,而是一個貌似、神似、形似的陌生人。不過,悖論也隨即產生,對面那女子不是堂娜又會是什麼人?
那麼,歸根結底,這種玻璃態的東西是誰製造出來的呢?
第三百五十四章 無限不迴圈石階
林軒再向深處想,驀地啞然失笑:“製造?為什麼必須是被製造出來的?為什麼不是說這就是宇宙的原始形態呢?”
上古神話中記載,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一片混沌。正因混沌,所以巨人盤古才有了“開天、闢地”之壯舉。
林軒看看眼前,不由地想到:“六角形蜂巢宇宙之內的形態亦是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豈不也是一種‘混沌’狀態?與其說是盤古耐不住‘混沌’而開天闢地,不如說是盤古打破了蜂巢宇宙破繭而出,不是嗎?”
此刻,他一想到自己處在層層包圍的六角形蜂巢之內,無法見青天日月,不能看星辰北斗,更不能呼吸純淨自然的空氣,就覺得五臟六腑憋悶得喘不動氣,幾乎隨時都能暈厥過去。
至於“混沌”的形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就有所涉及,原文為——“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蒙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
由此可知,“混沌”是一種狀態,吞噬一切,極度黑暗。
那麼,現代物理學理論中,最能與“混沌”相匹配的的概念就是“黑洞”。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記憶體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於196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提??惠勒命名。
物理學家對黑洞的定義為——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
這種天體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力逃脫,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
“那麼,黑洞即混沌——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地球被包裹於黑洞之中,無法逃逸,永墜黑暗。後來,因為某種突發事件,黑洞被分解或者破壞,地球及太陽系其它星球才得以重回正常狀態……”林軒自語。
“巨人盤古”的神話來自於夏商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鐘鼎、竹簡記載,其真實狀況是什麼樣的,根本無人可知。
哲學家公認的真理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人類目前觀察到的宇宙星空是“這樣的”,所以“這樣的”就是最合理的,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最終結果。
林軒本來的猜想是——“黑洞吞噬一切之後,上古之神巨人盤古打破黑洞,將被吞噬物體全都釋放出來,讓世界恢復原先的面目。由此,地球上的植被開始慢慢生長繁衍,最終產生了人類的起源。”
他轉念又想到:“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並非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出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對了,不是巨人盤古開天闢地,而是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