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小說:盛宣懷家族 作者:瞎說唄

”。張之洞也來電:“北可無公,南不可無公!”,也反對盛宣懷北上,希望他仍留在南方暗中主持一切。

盛宣懷成了香餑餑,南北都搶。他分身無術,靈機一動,就去請示他老爸盛康,請老爸為其決斷。此時盛康雖在蘇州留園養老,但對局勢看得一清二楚,他對兒子說:“時局如斯,宜退不宜進。”OK,盛宣懷在老上級面前也好交賬了:我老爸不容我去。

李鴻章只好獨自北上,臨行留給盛宣懷一句話:“和議成,我必死。”果真是這樣,辛丑條約一簽訂,“西狩”的慈禧和朝廷尚未回到北京,李鴻章就在北京東城的賢良寺咯血西去了。這也證明了盛康的英明,賣國賊的千古罵名讓李鴻章一個人去背了,盛宣懷倒是躲過了一劫。

關於在整個庚子之亂中的種種策劃,盛宣懷的兒子盛同頤等在其父的《行狀》中還有不少精彩的記敘,與史實查對起來,並不為過溢之詞。其中說道:“方事之殷,外館被圍之際,其國人疑其使臣已盡亡,益合力致死於我,設謀之酷,有不忍言者。府君(指盛宣懷)獨密呈榮相(榮祿),請允許各使館通訊本國,先平其憤,而釋其疑。不數日,美使康格首有密電至華盛頓(當時北京與外界的通訊聯絡早已中斷,官方通訊全仗榮祿與濟南山東巡撫衙門內的“八百里快騎”跑舊驛道,即是榮祿准許他們往本國發電文,概亦是動用了這條渠道——筆者注),美國人大悅,始創保全中國之議。列邦雖不一致,卒皆相率允從,功在宗社,斷推此舉。又當禍首主戰時,曾有停解應還洋款改充軍餉之諭,忠誠(劉坤一)亦難之。府君(盛宣懷)謂,洋款一衍期,彼必據我海關,自收自解,且正在議嘗兵費,必致藉口乾預財政,此大不可。忠誠遂令滬道照解……其他如借設海線以通文告,代撰國書以洽邦交,請懲禍首,罷董軍,誅毓賢,宥趙舒翹,恤五忠,撤銷矯偽詔旨,皆於當日全域性有絕大關係而為世人所不盡知者。”

1903年,天下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了。4月間,兩宮皇太后謁東陵。因盛宣懷父親盛康去世,正在守制,朝廷準其以素服冠頂在保定迎駕請安。西太后此時還專門召見了盛宣懷,無限感慨地對他說:“若非汝等,力保東南,恐無今日!”還犒賞了一些食品類的東西。盛宣懷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到這時候,總算聽到了西太后一句良心話。

第五章 魂斷鐵路(1)

鐵路之難難於上青天

在晚清政壇上,最早、最起勁地呼籲舉辦鐵路工業的朝廷大員是李鴻章。

早在吳淞鐵路建成前二年的1874年,鑑於沿海形勢吃緊,日本人出兵侵略我國臺灣,英國人藉口“馬嘉理案”,強迫清廷簽訂了《煙臺條約》……李鴻章就向朝廷呈遞過一道著名的《籌議海防折》,提出“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無事……”主張為籌海防,為使南北沿海七省能連為一氣,呼應通聯,共同禦敵,必須興辦鐵路。

可是此折上去如石沉大海,在朝大臣均不置可否,保守勢力仍大行其道,兩宮皇太后於鐵路更是懵懵懂懂,於是採取了最高明的態度:閉口不談。

身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心急火燎,曾去遊說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忻(就是幫助慈禧太后發動北京政變的那個光緒皇帝的六叔,外號“鬼子六”)。奕忻是朝廷袞袞諸公中洋務細胞較為活躍的一個,李鴻章想從朝廷內部找同盟軍。可是“鬼子六”一臉苦澀,他明知鐵路是民族自強要策,但他不能在朝廷裡樹敵太多,他還指望李鴻章等自下而上地“運動”呢。

李鴻章沒轍兒,又不甘心,只好玩起他慣用的“靈活方法”——在下面先搞點小動作再說。他先拿唐山的煤鐵礦區作為試點,修築一段運煤的短途鐵路。然而這個小試點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1878年,由開平煤鐵礦總辦唐廷樞出面上奏,要求修一條運煤的鐵路,資金由礦務局自己籌集,但因遭到反對沒有成功。1880年唐廷樞再次上奏,說是要從唐山煤井至胥各莊修一條連線河道的輕便鐵路,為了避免朝臣非議,特地宣告,這條鐵路不設火車頭,而用驢馬來拖火車車皮,這才得到了“恩准”。

李鴻章當然不會滿足於驢馬拖載的現狀,幾經斡旋,得寸進尺,1881年6月9日(以後此日定為中國鐵路節),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終於開始動工興建,於當年的11月8日建成通車,開創了中國鐵路事業的歷史。這條鐵路總共才有十公里長,只有吳淞鐵路的三分之二長,採用每米十五公斤的輕型鋼軌,使用英國工程師設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