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圖說北京三千年 作者:兩塊

來臨之前,夜間照明條件簡陋,視線不明,夜晚剪指甲容易剪著面板,十指連心,疼痛難忍,那時醫藥缺乏,全城也找不到一兩家醫院。即使送到醫院,高昂的醫藥費也不是平民負擔得起的。指甲長了忍個一天半天也無所謂,何必犯此禁忌?

北京人還有一種說法,小孩玩火會尿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玩火和尿炕並無必然聯絡。北京人之所以忌諱這個,是因為小孩好奇,喜歡玩火,不但會燙傷自己,又容易釀成火災。小孩不知道玩火後果嚴重,卻都知道“尿炕”後難免捱打受罰,又是不光彩的事,所以聽到“小孩玩火會尿炕”的警告後,也就不敢玩火啦。

在住房方面,北京人也很講究,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這就是老北京人對住房條件的選擇。除此之外,北京人還忌諱在四合院中種松柏樹、桑椹樹和梨樹,因為松柏樹大多種在墳地中,“桑”與“喪”,“梨”與“離”諧音。北京人有句俗語:“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就是這個道理。

北京人還忌諱院子裡的地面比衚衕、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進門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門從低向高,如似登山,明顯不吉利。

此外,數目字中,單數不吉利,一般人都能接受。但是住宅間數除外,四合院中的北房或三間,或五間,如果有四間的地方也要蓋三大間,每邊再蓋半間,美其名曰:“四破五”。至於東西廂房,也多以三間為準,目的是在院中建築組合裡產生一條中軸線,這條線如似人身上的脊樑,是院落中最重要風水源頭。正因如此,雙數在北京住宅建築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現了這麼一句俗語:“四六不成材”。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老北京的理髮業

在古代,中國人本不剃頭,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於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裡,中國沒有理髮業。中國古代的男子一般都束髮留須,即使需要梳理,也是自己動手。女子則或挽髮髻,或綰於頭上,不需理髮。佛教和尚和比丘尼剃光頭,都切是由寺裡八大執事之一的“維那”負責的,但並未形成行業。

清入關後,頒佈使漢人滿化的“薙髮令”,強迫漢人依滿俗剃去前半部頭髮。薙髮令規定:凡大清軍所到之處,漢民限於十日之內,盡棄明朝衣冠,盡行薙髮改裝,服飾儀節,皆遵滿制。清朝廷在北京東四、西四、地安門與正陽門前搭建蓆棚,勒令過往行人入內剃頭,違者斬首,這便是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京城地面廣闊,這四處地方並不能很快地給北京人剃去頭髮,於是,朝廷又批准軍中伙伕在各處街巷建棚或擔挑子串戶剃頭,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髮業。

老北京理髮業當時在大街上有門臉的叫剃頭棚兒,同時也有挑挑走街串巷的。他們大都手裡拿有一鐵器,當時人稱為喚頭,形狀似大鑷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撥,便發出“嗆啷”一聲,隨走隨響,以召喚主顧。當時,他們除剃頭刮臉外,還為客人掏耳朵,按摩、推拿、正骨。有的上年紀的老人理髮剃頭時愛睡著,這個時候剃頭師傅就會順式給你按摩一陣兒。有的胳膊腿腳不舒服的,他還給你推拿。他們的剃頭挑更是有講究,有句俗話“剃頭挑子一頭兒熱”,是因一頭是專為客人洗熱水頭的地方。上邊是一銅盆,下盆架為放熱水的小火爐,而圓籠邊立一旗杆,旗杆上有青絲穗,其下邊有一寸鬥。

民國初年,人們思想落後守舊,婦女不敢進理髮店理髮,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理髮行當,一些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人家的太太、小姐梳妝打扮的婦女開始為北京婦女理髮,大家叫這些人為“梳頭婆”。1926年有了專門為女子理髮的理髮店,或在理髮店裡專設女部。店鋪裝置、匠師技藝、所用器具和材料都逐漸西化,改用推子、剪子、洋刀、沙發轉椅和厚玻璃長鏡。

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理髮師傅仍是隻會理男發,女發要到理髮館去理。這些走街串巷的剃頭師傅給小孩剃頭都功夫了得,他們能在小孩的哭鬧亂動中給孩子把頭剃好,那鋒利的剃刀還不傷著小孩子的嬌嫩的面板。北京人有為嬰兒剃胎毛的習慣,因那時的孩子太小,不少家長不願抱著孩子跑到理髮館去理髮,當聽到門口傳來“喚頭”的聲音後,便會把理髮師傅請來為孩子剃胎毛。

在公私合營、合作化以後,小手工業者和手藝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理髮師傅也大都加入到了理髮館中,這樣在北京的街巷中便很少聽到那“噌、噌”響的喚頭聲了。理髮館一般在店外設立一個紅藍相間、不停旋轉的燈作為幌子,告訴來往的行人這裡是理髮館,請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