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竟然有20天親自去舉哀,足見感情之深。
赫舍里氏以生命為代價生下來的皇子,不滿兩歲便被康熙皇帝冊立為皇太子。後來,太子不成器,最終被康熙廢掉。廢太子時,康熙哭罵他“生而克母”,仍念念不忘髮妻。
皇帝的感情從來就不是給一個人的,康熙也不例外。康熙陸續迎娶的后妃中,年齡小者只十一二歲,最大者也不過十五六歲,有的在二十幾歲就去世了。從康熙九年最早去世的贈慧妃博爾濟吉特氏算起,到乾隆三十三年最後去世的醇怡皇貴妃止,康熙帝的后妃們歷經了康雍乾三朝,前後延續了99年。在康熙帝的后妃中,還有四對親姐妹。其中,孝懿仁皇后佟氏及其妹妹佟氏貴妃又是康熙帝的親表妹,這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是很少見的。
康熙帝共有多少后妃,史學家沒有給出統一的說法。《康熙全傳》記載,康熙帝后妃中貴人以上者有49人,冊封在冊的后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應、常在等據說共有200餘人。
雖然濫情,但康熙帝對他的妃子們還是有真情的。康熙外出期間,經常寫信或把土特產等派人送回宮中,甚至會寫信給深居宮中的嬪妃們,講一些途中趣事,解解她們的悶氣。康熙帝為他的后妃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晚年為自己身後嬪妃們的生活進行了安排。他下令,有兒子的嬪妃,年老後到兒子的府邸居住,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駕崩後後妃獨居宮中到死的定例。
康熙去世之前,他的兩位皇后已經安葬在景陵地宮。康熙帝安葬之後,他的嬪妃們也就陸陸續續的安葬過來。於是,一座帝陵就安葬瞭如此眾多的嬪妃。
乾隆皇帝的年夜飯(1)
每年的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歷史源遠流長,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麼?有何特別的講究嗎?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裡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簷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鐘、玉磬等樂器。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佈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製“品級山”所標註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心殿裡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製,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筆,蘸著硃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歷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除此之外,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也會放鞭炮、貼對聯,不過,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裡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