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學習,但卻透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
外國語言,在國內並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即使硬要中華的小孩學習,都不會有多大的提高。這點,在後世的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即使透過了英語四級乃至六級,但要他流利的與外國人進行溝通、交流,他的外語能力往往仍然不如一名外國十歲的小孩。
選修課的內容有外語及音樂、美術等,主課有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八個課程,但這些課程並不是一開始就全部開設的。
從一年級開始至三年級,開設的只有語文、數學,到了三年級,開始有政治課,但也是很簡單的,只進行榮辱觀和國家觀念這些較為簡單,但對於小孩來說卻是必要的課程。
結合榮辱觀及國家觀念的教育,三年級開始開設地理和歷史。但一樣的,也是很簡單的,主要是結合國家觀念,歷史方面給小孩子講述中華國屈辱的歷史和歷史上中華國強盛的事蹟,地理方面就講述中華國的幅員分佈、物產等,以及近年來欺負中華國的幾個國家的地理及世界地理概況。
三年級開始直至四年級的地理和歷史課程都是很簡單,不求學生們學習得系統、完善,但求給孩子們留下一個印象,激起孩子們學習歷史地理的熱情。從五年紀開始,就開始系統的進行歷史地理課的學習,利用四年的時間讓孩子們充裕的把歷史地理學習完。
自五年級開始就增加了物理、化學課程,不過一樣是很簡單的,幾個負責教育體制建設的戰士甚至打算,就拿十萬個為什麼裡面的一些物理化學現象來作為教材,讓孩子們透過這些學習,培養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的學習。
實際上,從孩子們的心理進行分析,十歲左右年紀的孩子,就開始對自己所不明白的東西感興趣,開始他們總是提問,以問到大人覺得厭煩的提問式方式進行他們獨特的學習。
此時要他們進行系統的學習,不是就一個現象一個現象的解答問題,他們是沒有耐煩心的。因此,關鍵是要引起他們的興趣來,讓他們帶著興趣去學習,那樣才能真正的學習進去,掌握應有的知識。
六年級開始,進行系統的物理、化學的學習,利用兩年的時間,讓孩子們大概的掌握物理、化學的基本原理及一些物理、化學現象。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面,學校就透過孩子們的表現,來區分他們對物理化學的興趣,如果沒有興趣的,那麼就不再勉強,從八年級開始,讓不想學的轉而在地理、歷史上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如果有興趣的就讓他們系統的學完整個物理或者化學課程。
八年級同時也進行生物課的學習,利用三年的時間把生物課傳授完畢,在此之前,九年級的時候,會有一個意向調查。如果不想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在語文、數學、政治必修的情況下,可以拋棄其他學科的學習,轉而學習一些他喜歡的、實用的課程;如果打算進行大學進行學習,那麼他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科,在此時就會進行相應“學前”試授。
其實,這只是一個意向而已,戰士們(或者說教育家們)也知道,實際上會有很多孩子在是否進入大學的最後的關頭,還是會再進行選擇的。所以,最終的結果還要根據孩子們的學習來決定。
這就不得不說說將來的升學制度。
戰士們經歷過那些書山題海的應試教育,都知道,或許就是在考試前,學生們才真正的看了書,才看得進書。因此,考試不是問題的根本。
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們把一起兩起考試看得太重,似乎只有那一起兩起考試才是真正區別精英與庸才的方法,才能選拔出人才來。
這是極端錯誤的!
事實上,這是中華國在後世教育體系僵化,各學校開始官僚的體現。我的學校就不允許你來插手!你的學校我就不放心,但沒有出問題,也不會真的去你的學校去調查,而一旦出了問題就一口咬死,此後該校學生的保送資格就開始動搖。
這樣,就靠著應試教育,學習認真的學生們犯了並不是學習上的錯誤,卻往往就影響到了他進一步的學習。如果一緊張沒考好,就沒法上得了喜歡的大學;如果填志願出了點偏差,也沒法上;如果……
太多的如果,抹殺了太多的人才。
而且,作為應試教育,往往就忽略了基本的素質教育,這也是後世中華國的一大弊端,這早就了許許多多的書呆子一流,當他們真正出到社會,反而不如那些一貫學習不怎麼認真的學生更能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