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小說:轉折1927 作者:北方網

來,好半天,才終於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已經三十許的姚廷傑甚至如小青年一般,激動的站起身來,呼喊道:“為了中華、為了我們中央華族、為了我們四萬萬的同胞,讓我們努力吧!”

張衛忍不住在心裡偷笑起來。呵呵……看來,這七人已經搞定了。

四十一

與李錦江在下一個每半月一次例行的通訊中,張衛通報了這邊找到七名科學家的情況,通報了怎麼說服七名科學家的經歷,不禁令李錦江歎為觀止。此後,張衛和李錦江把這個方法又演繹了四五次,無一不獲得了成功,把那些專家囊括於中華共產黨的旗下,為中華的解放事業、為中華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此是後話不提。

在例行通訊中,張衛通報了自己這邊的發展情況,而李錦江那邊的進展則令他震驚!

李錦江已經派出了大批游擊隊和武工隊,遍地開花的在中華國各地開展游擊戰爭,並且,有部分地方的游擊隊已經站穩了腳跟,撒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對於張衛與李錦江都一致欽佩的葉艇同志,李錦江也已經派出了精幹小隊到香港去尋找,並有了訊息回來。

對於尋找葉艇這點張衛是舉雙手贊成的。這位在北伐乃至中華共產黨內部戰跡赫赫、功勳卓著,又一心為黨,忠心不二的革命先輩。張衛打從心底不願讓他再因為任何原因受到責難,揹負本不該由他負擔的罪責,最終犧牲在曙光之前。

令張衛震驚的,是他所獲悉的紅麻根據地工業發展狀況,相對於紅麻根據地的發展,他深感到自己已經落後於李錦江的速度,對於儘快把太行根據地建設成為一個完備的工業基地,深深的感到一種緊迫感。

李錦江在政治上是一名白痴,但他的組織管理能力卻又是出奇好,他對於他所熟悉的東西、他所知道的人,往往出於直覺的就感知到,這人適合於幹哪一個自己所熟悉的方面的工作,進而迅速做好人事上的管理,最大的發揮此人在這個方面上的專長。

李錦江的做法,在他所熟悉的方面無往而不利者。因此,在紅麻根據地建設的初期,熟悉工業、軍事,在經濟和一些政治方面上有過思索的他,能夠很快的就調整好紅麻根據地的發展方向,應用好手上的人才,組織好紅麻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在自己很輕鬆的情況下,就能使得紅麻根據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走上正軌,顯得比張衛這邊發展還要好還要迅速。

和李錦江近乎於玄異的直覺不同的是,張衛是透過有組織的學習,進而掌握組織管理等政治能力的人,他具有系統的管理能力,並能隨著管理的事務、局面的擴大而學習、調整自己的管理能力,使之與時俱進,不至於造成管理上的混亂。

張衛和李錦江的差異在於系統的優點與某一方或某幾方面的優點,因此,在初期,張衛管理太行根據地時,反而顯得沒有李錦江發展得快,在工業生產上要差於李錦江許多。

儘管這有著條件的限制,並不完全是張衛動作慢了,但張衛一樣感覺到了壓力。不為別的,就因為他與李錦江約定的,太行根據地應該是作為一箇中華共產黨的大後方,一個龐大的工業、能源、後勤基地。

所幸,張衛所急需的一些基本的機床,以及那些機床的操作工人已經隨著這些專家來到了長治,工業這一塊可以預料的,就會根據張衛的計劃迅速的得到發展,他除了督促好手下的工業管理負責人,倒也不必他再親歷親為的操作了。

張衛的目光轉移到了教育與科研方面。教育與科研,是一個地方發展的保障!

整個太行根據地的教育,完全處於一種“一窮二白”的狀況。受過教育的人不是沒有,只是這些受教育的人受過的往往是舊式的教育,而且還都是那些家族中有錢的族長、地主之流的子弟,要張衛來用他們,那還不如直接向閻西山投誠交給閻西山管理來得輕鬆。

而整個山西,受過西式教育的人不是沒有,但都集中在了太原等閻西山地盤內大中城市裡,長治這麼個小地方,是沒有的。如果張衛確實要這些人,就是去閻西山的地頭挖人過來,那也不能大規模的“進口”。

這樣,就只能靠自己培養了。

所幸,槍桿子裡出政權,政權下面出法律,法律下面出意志,意志下面就由張衛他們說著算了。透過立法,張衛規定了太行根據地的每個適齡兒童,都必須到政府開辦的學校中統一接受義務教育。

這個義務教育等同於後世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但時間達到了十年這麼長,而且經過數字化師一些師範出身以及對教育有興趣的戰士的修改,把初中與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